首页 > 历史军事 > 帝胄 > 第三百二十二章 自掘坟墓

第三百二十二章 自掘坟墓(1/2)

目录

接下来的十几天,周军一支没有动静,他们正在紧锣密鼓的打造大量的冲阵车,冲阵车结构简单,并不需要专业的工匠,永兴军的很多老兵都能回忆起当初是如何打造这些笨重的冲阵利器的。

而刘凌,对于周军准备这样的东西并不是一无所知。很简单,既然周军大规模的征集新兵,监察院的密谍若是不能趁机混迹去,那才是天大的笑话呢。或许在这个时代,刘凌是最重视情报的一个人。所以,他才会不遗余力的打造出一支恐怖的密谍队伍。可以说,现在的监察卫,已经无孔不入。

监察卫现在已经有了一整套密谍的训练系统,早已经不是当初那些江湖高手拼凑起来的业余队伍。人员的组成,消息的传递,如何渗入,如何撤离,如何隐藏自己,如何接近秘密,如何实施破坏,这些事情,现在的监察卫密谍做起来已经如臂使指,一点也不会生涩。

而相对比的是,这个时代的大部分势力,比如谢俊,还停留在临阵才会派出斥候打探敌军消息的``地步。他们很少有人会下大力度培养大量的专业人才,早早的渗入到敌人的内部中去获得信息。谢俊当初明知道刘凌南下,也只不过是增派了斥候一路密切的关注着刘凌汉军的动向而已。他的思想里,还没有形成情报其实是最重要的这种观念。

所以,当谢俊对汉军的防御措施一无所知的同时,他的一举一动甚至都在监察院密谍的关注之中。而此时,一份重要的情报就放在刘凌的桌案上。情报上开头只有两个字,这两个字却意义重大。

虎卫。

虎卫,是谢俊身边一百二十名亲兵护卫的称谓。这一百二十名虎卫,个个身手了得。即便是赵大,在八名银衣影卫一名金衣影卫的保护下,依然挨了那几乎致命的一刀。虎卫没有特定的首领,因为虎卫的直接指挥者就是谢俊自己!从赵大和密谍得来的情报看,谢俊这个人本身就是一名绝顶的高手!

那名身手堪比聂人敌兄弟的金衣影卫,就是死在谢俊的刀下!一百二十名虎卫皆用双手重剑,这种重剑甚至如同陌刀一样沉重。但却比陌刀更加威力惊人,双锋,宽刃,能力劈虎豹!

虎卫的双手重剑足有五六十斤沉重,都是百炼精钢打造,厚重而锋利。一般的横刀,一次接触就能被重剑斩断。

有这一百二十名虎卫的保护,谢俊甚至有把握在万军中杀出一条血路逃生。

而刘凌之所以对虎卫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是因为就在昨夜,竟然有十名虎卫潜入了汉军大营,准确的找到了自己的中军大帐准备刺杀自己。若不是现在刘凌身边高手如云的话,以他自己的身手,只怕也挡不住五名虎卫的联手攻击。虎卫,以五人为一小组,互相配合杀敌,威力惊人。论身手,虎卫单人的战力或许远不如刘凌,但是五个人加在一起,却能发挥出超乎寻常的威力。

这些虎卫黑夜潜行的能力十分的出众,竟然能躲过汉军密集的巡逻,悄悄的摸到了刘凌中军大帐五十米之外!幸好,若是论起来黑暗中潜伏和刺杀的本事,监察院四处的刺客,六处的护卫才是黑暗中的王者!

但是刘凌没有想到的是,二十几名监察院六处的护卫,竟然挡不住十名虎卫的联手攻击!虽然这些布置在外围的六处护卫并不是真正的高手,但要知道的是,能进入监察院六处,本身就是一种实力的象征!

通过观察,刘凌发现这些虎卫战力惊人的秘密在于他们毫无间隙的配合。从这十个人联手发动的攻击来看,这些人最少在一起共同生活修炼了五年以上。只有长期在一起执行任务和训练,才能将配合运用的如此娴熟而犀利。

即便如此,以刘凌现在身边的力量,剿杀这十名虎卫还是不难的。以聂人敌和聂人王兄弟二人联手,灭杀这十人也不是做不到。但是刘凌没有立刻下令将这十名虎卫剿杀,而是命令六处的护卫和亲兵们不断的试探着虎卫们的配合方式。他需要详细了解虎卫的作战方式,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既然人家已经派人杀上门来,若是不杀回去,岂不是很失礼

要想杀回去,就必须了解虎卫!

当时在刘凌身边的聂人敌赞叹说:“好犀利的配合,这些刺客单论个人修为不过是二流,但十个人叠加在一起的战力,却远不是十个二流武士拼凑在一起能比的。”

聂人王道:“怪不得连指挥使大人都受了重伤,八名银衣,一名金衣,随便一个都能轻易杀死一名虎卫。但若是面对三十名虎卫的组成的阵型,只怕也讨不到一点好处去。”

刘凌问:“若是让你们二人潜入周军大营杀死谢俊,你们有几成把握”

聂人敌道:“我兄弟二人联手,最多能在三十名虎卫的阵型中保证全身而退,若是想杀人的话,难。毕竟谢俊本身就是一个不弱于我兄弟二人的高手。再加上一百二十虎卫,若是想杀他,除非将监察院的十二名金衣全都调来。”

监察院原本有十三金衣,号称监察院十三飞鹰。但是在雍州的时候赵大准备刺杀谢俊的时候战死了一个,现在还有十二个人。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事,虽然说刘凌身边现在除了聂氏兄弟外,还有四名金衣潜伏在暗处,就连聂氏兄弟都不知道对方的身份是谁。但是还有两名金衣在赵大身边,两名在太原府,一名在开封,一名在大同,这些监察院中实力最强大的金衣都有着各自重要的使命,不可能因为刺杀谢俊而放弃所有的任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页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