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君心难测(2/2)
历史上这个时候,李治的目光是被辽东吸引了,为了征辽东,大唐使出浑身力气。
先打了百济,又打了高句丽,还与倭国人在白江口爆发一场大海战。
历经无数艰难,才终于征服这些国家,但最后,却白白为它人做嫁衣,便宜了新罗。
新罗在战争后期,便开始对大唐的后勤动手脚,以致于唐军补给困难。
趁唐军这口气上不来,新罗趁机大量吞并原先百济和高句丽的地盘,俨然成为区域一霸。
后来大唐为此,与新罗在争夺半岛控制权上,又展开无数次大战。
最终,新罗与唐军划大同江而治。
虽然唐军收复了一定的高句丽土地,但最大的战争红利,还是被新罗给弄到手了。
唐军累得精疲力尽,耗费无数国力,但与收获相比,完全不成正比。
除了名义上消灭了高句丽,令李治可以挺起胸膛说一声大唐完成了前隋未竟之业。
自己完成了太宗未成之事。
所以,自己的功业,胜过太宗,远迈前隋。
但是除此之外呢
糜费钱粮无数,无数大唐好男儿的热血,洒在辽东之地,无法魂归故里。
付出高昂的代价,只是为自己培养出新罗这样一只养不熟的白眼狼……
唐军这边还没对辽东灭火,西面的吐蕃已经纵兵杀下来了。
使得唐军腹背受敌。
那时名将苏定方早已累死在西征叛军的路上,李治派大唐新一代名将,薛仁贵对吐蕃用兵。
却在大非川惨败于吐蕃论钦陵之手。
这几步棋连着下来,实在太过憋屈了。
所以苏大为私心里,更希望李治关注一下吐蕃之事。
不说先打吐蕃,至少做些防备,免得被人偷家。
事实证明,历史是有惯性的。
李治,有他自己的判断和认知。
“区区吐蕃,何足道哉,大唐之中多的是突厥降将,他们能征善战,若吐蕃真有不臣之举,派一员上将领数万精兵,足以荡平。”
李治自信的道:“西突厥控弦二三十万,我大唐只出兵五万,便一战灭其国,天下有谁能挡唐军兵锋。”
说着,他挥挥手:“此事毋须再提。”
苏大为脸都绿了。
自己都给李治提前漏内幕消息了,奈何李治他不听啊。
他是不明白,明明吐蕃是西边一霸,区域性强国,为何李治却偏偏选择性失明。
“近来辽东颇不太平,高句丽与百济再度联手,攻略新罗,新罗已失数十城,大唐再不出手,恐怕新罗有亡国之险。”
李治说着,抬头“亲切”的看了一眼苏大为:“你也是知兵之人,须知大唐的心腹大患,始终是辽东,至于西北苦寒之地,莫说吐蕃不会有那么大野心,就算他们真有叛逆之举,西边群山绵延,岂是容易打通的放心吧。”
苏大为一时无言。
有点理解李治了。
从大唐的地图来说,关中乃形胜之地,除了函谷关外,左右和后方都被延绵的群山包裹着。
关中乃是群山中的平原之地,沃野千里,粮食产量丰盛,此乃帝王之资。
有足够的粮食,就能养活足够多的人口,就能形成强力的国家。
所以在潜意识上,有群山包围,都被认为是安全的,自然防御体。
相比隔着群山的吐蕃,倒是辽东过来无险可守。
中原地势,北高南低。
如果高句丽纵马打过来,一样拥有地形之利。
而且没有群山阻隔,看上去更加凶险。
辽东之地,能农耕,也能养马,历来这种地形下出的政权,兼具农耕文明的城邦文化,和游牧文明的侵略性,是中原王朝最为警惕的敌人。
苏大为于是闭嘴不再劝了。
李治的话里,透出心意已决。
他必然是要对辽东用兵,这一点无可更改。
至于吐蕃,那非眼下之患,李治现在没心情管,也没放在眼里。
苏大为对此只能苦笑。
观唐朝两百八十余年,吐蕃与大唐的争斗,几乎一直伴随到王朝末年。
比起马上要蹬腿的高句丽,吐蕃才是大唐的一生之敌啊。
可惜,这话没法说。
否则有一堆问题无法解释。
说多了,只怕李治又要起疑了。
“对了阿弥,你这次在征西突厥时,表现不错,但是军中自有法度,征西突厥有功,当赏,但是枉顾军法,擅自离营,此为过,当罚。
朕便将你功过相抵,你可心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