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典文学 > 偏见的本质 > 第12章 我们文化中的刻板印象

第12章 我们文化中的刻板印象(1/2)

目录

为什么这么多人仰慕亚伯拉罕·林肯?他们可能会告诉你,这是因为他节俭、勤奋、渴望知识、雄心勃勃、致力于追求每个人的平等权利,并成功地抓住了机会。

为什么这么多人不喜欢犹太人?他们可能会告诉你,这是因为他们节俭、勤奋、渴望知识、雄心勃勃、致力于追求每个人的平等权利,并成功地抓住了机会。

当然,在描述犹太人时,人们实际上使用的词语并不会这么正面,他们可能这样说:犹太人小气、野心大、咄咄逼人、观点激进。然而,重要事实仍然在于,同样的品格在亚伯拉罕·林肯身上被视作美德,而在犹太人身上则遭人摈弃。

我们能够从这个(由罗伯特·默顿最先提出的)例子中学到,刻板印象本身并不能完全解释排斥行为。它们只是个人选择唤起的一些图景,用来合理化自己的偏爱或仇恨。在偏见中,刻板印象的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这并不是故事的全部。

刻板印象与群体特性

任何形象都有其出处。通常,它应该来自对特定类别的对象的多次经验。如果某个看法是基于“某类别中的对象将有一定概率具备某特质”做出的概括性判断,那么我们就不应该将其称为刻板印象。如第7章所示,并非所有对民族或国家性格的概括都是莫须有的。但针对某一群组的可靠评估与选择、提炼、杜撰一个关于该群组的刻板印象是不同的。

一个刻板印象有可能与所有的实际依据不符。

例如,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弗雷斯诺郡(fresno unty),曾一度流行关于亚美尼亚人的刻板印象,人们认为他们是“不可靠的,爱说谎的,不诚实的”群体。拉皮耶( piere)专门做过一项研究以确定是否存在客观证据能够证明这一刻板印象。他发现商人协会给了亚美尼亚人与其他群体一样良好的信用评级。此外,亚美尼亚人申请救济的人数更少,也更少被牵涉到法律案件之中。1

于是我们不禁要问,既然所有的证据都指向与所谓的刻板印象,即“不可靠的,爱说谎的,不诚实的”截然相反的现实,为什么人们还会持有这样的偏见?虽然我们无法验证这个假设,即亚美尼亚人与某些犹太人外表相似,所以人们对犹太人所持有的偏见就转移到了亚美尼亚人身上。或者,可能是一些人与最早来到附近做小买卖的亚美尼亚小贩有过不愉快的经历,继而通过选择性的记忆与夸大的经历将亚美尼亚人这一群体整体打上了负面的烙印。无论出于哪种原因,这似乎只是一个毫无现实根基支持的刻板印象。

当然,其他的刻板印象的形成可能是基于一个事实的核心之上的。在历史上,的确有某些犹太人将基督钉上了十字架。刻板印象利用了这一现实,使得时至今日,整个犹太人群体还作为“杀死基督的人”而恶名昭彰。另一项对犹太群体的成见似乎也是基于事实的,正如我们在第7章中所读到的那样,通过与常规模型的比较,可知犹太儿童的平均智力的确(由包含文化因素的智力测验所决定)略高于外邦儿童,黑人儿童平均智力则略低于白人儿童。但是,这种被证实的差异并不足以支持“犹太人聪明”或“黑人愚蠢”的刻板印象。

所以,一些刻板印象是完全没有得到事实支持的,而另一些刻板印象则来自对现实的修饰及过度概括。刻板印象一旦形成,人们就只会依照现有的分类看待未来的证据(第2章)。因为头脑中先生成了这些刻板影响,我们就会对显示犹太人的智慧、黑人的愚蠢、工会的共产主义、罗马天主教徒的法西斯主义倾向的迹象格外敏感。

刻板印象甚至会对最简单的理性判断形成干扰。拉斯克(sker)引用了一个出现在儿童无声阅读测试中的案例。

阿拉丁(add)是一位穷苦裁缝的儿子。他住在中国首都北京。他总是终日闲散、好逸恶劳。你觉得他是个什么样的男孩:是印度人、黑人、中国人、法国人还是荷兰人?

大部分孩子回答:“黑人。”2

在这一案例中,孩子们可能对黑人并无敌意。他们只是放弃了推理,采用了现成的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绝不都是负面的,也有表现为正面态度的刻板印象。

一位退伍军人在谈论他出色的中尉,一个犹太人。简直没有比这更高的评价了。 “在他牺牲的前一天,他为我和我的一个伙伴拍了些照片……他真的是位高尚的人……他很照顾自己的士兵。他总是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在烟草短缺的时期,他手下的人也总有烟可抽。毕竟他是个犹太人——很善于寻找门道。他愿意为他的士兵做任何事情,而他的士兵也会为他做任何事情。”

另一位退伍军人说:“我向犹太人致敬。他们明白如何克服障碍完成使命。如果我的女儿能够嫁给一个犹太人,我会很高兴的。他们能给家人舒适宽裕的生活,忠于妻儿,不沾烟酒。”3

这些案例很有趣,它们展现出人们对犹太人“本质”的正面评价,而同时期其他人对相同特质的评价经常是负面的、深含敌意的。

刻板印象的定义

无论对刻板印象的态度是正面还是负面的,刻板印象都是一种与类别相关联的、夸大的信念。其作用是为我们处理该类别下的对象时的行为做出解释(合理化)。

在第2章中,我们检视了类别的本质。在第10章中,我们讨论了围绕类别概念而形成的认知框架。在前一章中,我们强调了语言标签对分类的重要性。现在,我们将通过绑定在类别上的概念化内容(印象)来继续有关类别的讨论。因此类别、认知组织、语言标签和刻板印象都是同一个复杂心理活动中的不同方面。

早在几十年之前,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ann)就写下过有关刻板印象的一些想法,他简单地称其为“脑中的图像”。李普曼先生率先在现代社会心理学中建立了刻板印象的概念。4 虽然他对其进行了极佳的描述,但在理论层面却过于松散,他倾向于将刻板印象与类别混为一谈。

刻板印象与类别不同,它是一种伴随着分类的固定思想。例如,“黑人”这一类别可以是存在于人头脑中的一个中立的、遵循事实的、无关评价的概念,“黑人”是对特定种族的分类。而伴有刻板印象的分类则会将有关黑人的“图景”与论断纳入其中,认为黑人是喜爱音乐的、懒惰的、迷信的,或拥有其他的一些特质。

所以,刻板印象不是一个类别,它通常扮演了固化对象的分类的角色。如果我说,“律师都是骗子”,我就是在对一个类别做出刻板印象式的泛化。刻板印象本身并不是概念的核心。然而,它的存在阻碍了关于概念的差异化思考。

刻板印象既能作为一致地接纳或排斥某一群体的理由,也能够作为筛选和选择的工具以维持感知和思考的简洁性。

我们需要再次指出“真正的群体特征”这个使情况变得越发复杂的问题。刻板印象不一定是完全虚假的。如果我们认为爱尔兰人比起犹太人更容易习惯性酗酒,那么这项判断在概率上是成立的。然而,如果有人说,“犹太人不喝酒”,或者说,“爱尔兰人都是酒鬼”,那就显著地夸大了事实,并建立起了一种不合理的刻板印象。只有掌握了能够证明真实群组差异的存在(或指出其概率)的可靠数据,我们才能够分清有效的泛化与刻板印象之间的差别。

关于犹太人的刻板印象

有许多研究都对非犹太人对犹太人的“印象”进行过调查。1932年,卡茨(katz)和布莱利(braly)发现,大学生会将以下的特质归于犹太人:5

精明

唯利是图

勤劳

贪婪

智力出众

有野心

狡猾

与此同时,他们还提到了以下特质:

忠于家庭

有毅力

健谈

有攻击性

虔信宗教

1950年,人们又重做了一次这项1932年所进行的研究。在本章后面的内容中,我们会讨论随着时间的推移,实验结论所发生的变化。

在芝加哥,贝特尔海姆和贾诺威茨采访了150名退伍军人,并将他们对犹太人的指责按出现频率排序,列表如下:6

他们是排外的。

金钱就是他们的上帝。

他们控制着一切。(“每个人都责怪犹太人。他们控制了一切。无论在商业还是政治之中,他们都身居高位……他们的势力遍布全球——在所有行业内都是如此。他们拥有广播电台、银行、电影业和商铺。马歇尔·菲尔德商场以及所有其他大商场都是犹太人的。”)

他们使用不正当的商业手段。(“他们把钱看得太紧了,如果他们欠你钱,你必须拼命争取才能让他们还你钱。”)

他们不做体力活。(“他们拥有工厂,让白人为他们工作。”)

也有一些不那么频繁被提到的特质:

他们是专横的。

他们是肮脏的、邋遢的、下流的。

他们精力充沛,很聪明。

他们大声喧哗,引起骚动。

《财富》杂志在1939年就“你认为人们对身边和国外的犹太人产生敌意的原因是什么呢?”7 展开调查,得到的结果如下:

他们控制金融和商业。

他们控制一切,贪婪无度。

他们太聪明或太成功。

他们和集体格格不入。

福斯特(forster)总结了所有这些研究,并将其中提到的各种特质按照被提及的频率乘上适当的权重,整理如下:8

排外(拒绝与外族通婚,设置同化障碍)。

爱钱如命,加上可疑的商业道德。

一意孤行,咄咄逼人,人缘差。

高智商,有野心,有能力往上爬。

有人指出,宗教因素在这个列表中几乎没有出现。当然,在一开始,宗教差异扮演的角色要重要得多(宗教是早期人们区分犹太人的唯一属性)。当时基于宗教的指控也远比现在普遍,如“仪式谋杀”等。如今,在我们这个世俗化了的社会中,犹太人正在失去他们唯一真正的定义性属性。其他的属性取代了它的角色——都是些出现概率很小,或完全无关的、“嘈杂”的属性。

以上所列出的刻板印象大致都是彼此一致的。也就是说,同样的指责一次又一次地出现。用专业术语来说,就是人们对犹太人性格的印象信度(reliability),或曰一致性(unifority)很高。

然而,更细致的研究揭示了一个有趣的情形。某些刻板印象是内含有矛盾的。两种对立的印象同时存在,而它们不可能都是正确的。在这一点上,我们能够从阿多诺(adorno)、福伦科尔-布伦斯威克(frenkel-brunswik)、莱文森(levn)和桑福德(sanford)9 的研究中获得相当多的启发。他们设计了一个全面的量表来调查人们对犹太人的态度,并安插了不同的对立陈述。被试们被要求就下列每一项陈述做出同意或不同意的判断:

(a)人们对犹太人的憎恶源于他们倾向于脱离大众,并排斥外邦人,不允许外邦人参与犹太人的社交生活。

(b)犹太人不应该过多窥视基督教徒的活动和组织,也不应该企图从基督徒那里得到更多认可和名声。

另外一对矛盾的陈述:

(a)犹太人至今仍是美国社会中的外来者,他们保留其原来的社会规则,并且抵制美国人的生活方式。

(b)犹太人过分注重隐藏自身特征,尤其是他们改名换姓,调整鼻形,模仿基督教徒的礼仪和习俗等。

(a)类陈述中包含了测试“隔绝性”(secsiveness)的子量表;(b)类陈述中包含了测试“侵扰性”(triveness)的子量表。

一项重要的发现是,这些子量表的相关性达到了+074。也就是说,指责犹太人与世隔绝的人同时也倾向于指责他们过分侵扰。

我们可以想象,同样的个体在某种意义上的确可以同时具备“隔绝性”和“侵扰性” (就像存在既慷慨又爱自我吹捧,既吝啬又爱铺张炫耀,既懦弱又险恶,既冷酷无情又无助的人那样);但在我们所讨论的情况中,这是不太可能发生的。至少远远到不了这个研究所显示出的程度。

可能会出现类似这样的对话:

a:我说,犹太人也太独来独往了;他们总是自己人抱团,还十分排外。

b:但你看,在我们的社区里,姓科恩(hen)和莫里斯(orris)[均为常见的犹太人姓氏]的人都在为社区福利基金服务,也有一些犹太人参与扶轮社(rotary cb)和商会。很多犹太人都支持我们的社区项目。

a:这就是我在重申的一点,他们总是想要在基督教徒群体的活动中插一脚。

这清楚地显示出,(由于更深层次的原因)厌恶犹太人的人为了证实自己的判断,会选择认同任何能够支持他观点的刻板印象,无论这些成见之间是否存在矛盾。无论犹太人实际上是什么样,做了什么事,偏见总会将其合理化为犹太人的本质。

散文家查尔斯·兰姆(charles b)的案例很有启发性。在他的文章《不完美的同情》(iperfect sypathies)中,他承认了自己对犹太人的偏见。他用通俗易懂的恶毒话语写道:“我大胆地承认,我不喜欢当下犹太人与基督教徒走得太近的趋势。对我来说,这种相互示好是虚伪的、做作的。我不想看到基督教徒和犹太人互相致以贴面礼,装出礼貌友好的样子,尴尬地寒暄恭维。如果他们的确皈依了基督教,那为什么他们不完全加入我们呢?”

在仅仅相隔了几句话的后文中,他却又这样评论了一位“完全加入了”基督教的皈依犹太人,没有察觉到其中的任何矛盾:“如果他更虔诚地遵循他祖先的信仰,他应该会更受欢迎。”10

兰姆自相矛盾的标准,比他所公开承认的信念更能说明问题。无论犹太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他都认为他们有罪。

持有偏见的人如此轻易地认同自相矛盾的刻板印象,就能证明真正的群体特质并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是,一种厌恶的感情需要得到合理化解释,而在具体对话情境中,任何看似合理的借口都可以被征用。

让我们暂且撇开偏见不谈,来看一下一些谚语,这将更有助于了解其中所涉及的心理过程。请比较下列自相矛盾的组合: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it is never too te to nd)

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no e cryg over spilled ilk)

羽毛相似的鸟儿聚集在一起。(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ther)

熟稔易生轻蔑之心。(failiarity breeds ntept)

一个年轻的和尚会变成一个老魔鬼。(a young onk akes an old devil)

上梁不正下梁歪。(as the ig cles the tree is bent)

我们可以通过一条谚语来“解释”一种情况。而情况相反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另一条相反的谚语来解释它。在种族成见中也是如此。如果在特定的一段时期,某一项指责似乎能够解释并证实我们对某一群体的厌恶,我们就宣传它;如果在另一段时期,一项相反的指责似乎更适用当下的情况,我们也会援引它。我们并不会在意逻辑上的统一和时间序列的一致。

我们会通过选择性感知和选择性遗忘以维持刻板印象。当我们熟识的犹太朋友取得成就时,我们会自然而然地赞叹——“犹太人是如此的聪明”。而如果他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我们什么也不说——我们不想修改自己对犹太人的刻板印象。相同地,我们可能会忽略九个整洁的黑人住户,直到遇见第十个黑人住户恰巧是邋遢的,我们就会像取得了胜利一般惊呼,“他们不爱惜房产”。或者,以“基督杀手”这个指控为例。在这一陈词滥调中,我们会选择性地遗忘许多相关的事实,是彼拉多(pite)准许基督被钉上十字架,是罗马士兵执行了基督的死刑,犹太人只是暴徒中的一部分,在基督教刚成立及早期岌岌可危的时期,它的所有信徒都曾是信奉犹太教的犹太人。

虽然我们仍旧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确定一个种族群体的心理特质,但许多刻板印象显然是纯属虚构的。因此,我们能够得出结论,刻板印象的合理化功能远甚于其反映群体属性的功能。

关于黑人的刻板印象

金博尔·杨(ki)对人们有关黑人的刻板印象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11

更低的智能

未开化的道德

情绪不稳定

过度自信

懒惰和吵闹

宗教狂热

花哨俗气的服饰

接近原始人类

使用刀具进行暴力犯罪

威胁到主流白人群体的高生育率

容易受到政客的贿赂

职业不稳定

在之前引述的研究中,卡茨与布莱利发现了关于黑人的以下刻板印象:

迷信的

懒惰的

乐天派

愚昧的

乐感好

这些研究人员采用了一种测量不同群体所持有的刻板印象的方式进行研究,发现人们关于黑人的刻板印象比起关于其他群体的刻板印象更为一致。因此,受访者中有84的人将黑人评价为“迷信的”。卡茨-布莱利研究使用了一个列表。受访者被要求从列表上呈现的诸多特质中选择最具代表性的黑人特质。84的受访者选择了“迷信”这一项,意味着当人们被要求选择某些符合黑人的特质时,人们都选择了绝大部分人会选择的特质。

贝特尔海姆和贾诺威茨使用更开放的研究方法,让受访者自主概括他们眼中的黑人特质。他们所总结的关于黑人的刻板印象清单,与关于犹太人的清单不同。12 以下特质按提及频率排序:

邋遢,肮脏,下流

使房产贬值

接管并挤压了白人的生存空间

工作中懒惰,自由散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页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