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典文学 > 偏见的本质 > 第28章 宗教与偏见

第28章 宗教与偏见(2/2)

目录

他们在天主教和新教群体中各选出了两组可以分别被称作“虔诚的”和“制度性的”的普通教徒。在天主教教区,他们是由一个对实验一无所知,但对教区居民非常熟悉的人挑选出来的。他选择了20名“怀有真正信仰”的教徒,与20名“似乎因宗教活动在政治与社会方面的影响而加入”的信徒。而两组新教徒(浸信会教徒)则是通过另一种方式被挑选出的。 一组被试由参加圣经研习课程的22名常规成员组成,而另一组则由15名非常规成员所组成。所有被试都需要完成一份要求回答他们对下列陈述同意与否的问卷:

虽然会有一些例外,但总的来说,犹太人都差不多。

我可以设想这样一些情形,在其中对黑人的私刑是合理的。

一般来说,黑人是不能够被信任的。

犹太人的一个严重缺点就是,他们从来不会满足,他们总是想着得到最好的工作,赚更多的钱。

两项研究中所使用的问题略有不同,在提供给浸信会被试的问卷中,还包含了反对天主教的言论。

但是,这两项研究都得出了同样的结果。那些被认为是最虔诚的,比其他人更真诚地献身于自己宗教的人,偏见程度远远低于其他人。而那些制度性的信教者,因其外在和政治性的特质,似乎是与偏见相关联的。

通过第25章和第27章的讨论,我们很容易理解这个发现。因为教会是一个更为安全、强大、优越的组织而依附于它,很可能是威权人格的标志,这些动机可能与高度偏见有关。而由于教会关于兄弟情谊的基本教义真诚地表达了自己的信念,而归属于教会者,很可能是更宽容的人。因此,“制度化”的宗教观念和“内部化”的宗教观念对个体而言,具有截然相反的作用。

西蒙-彼得的案例

宗教对偏见的两面性作用,能够通过《圣经》中使徒彼得的经典故事得到生动诠释。11 在教会成立早期,基督教徒对福音的普世性感到困惑。《新约全书》只是属于犹太人群体的吗?其他的族群是否也是其受众呢?基督和他的早期门徒都是犹太人,而基督教的框架也是基于犹太教的。因此,很容易将基督教视作为犹太人所专属的一种救赎教义。更重要的是,当时的犹太人对所有非犹太人都持有强烈的偏见,甚至信仰基督教的犹太人也自然地认为外邦人是得不到救赎的。

一名叫科尼利乌斯(rneli)的意大利百夫长,住在离彼得所在的雅法(joppa)不远的凯撒里亚(caesarea)。当时的彼得正在四处传教,而科尼利乌斯渴望了解更多新的基督教教义。因此,他写信给彼得,邀请他来凯撒里亚做客传道。

科尼利乌斯的邀请使彼得内心产生了剧烈的冲突。他知道,根据自己部族的习俗,“与异族为伍,或造访其他国家,对犹太人而言是种犯罪”。同时,他也了解耶稣同情那些被遗弃者。在科尼利厄斯的信使到来之前不久,彼得看到了异象。他饿着肚子睡着了。

看见天开了,有一物降下,好像一块大布,系着四角,缒在地上。

里面有地上各样四足的走兽和昆虫,并天上的飞鸟。

又有声音向他说:彼得,起来,宰了吃!

彼得却说:主阿,这是不可的!凡俗物和不洁净的物,我从来没有吃过。

第二次有声音向他说:神所洁净的,你不可当作俗物。

这个梦反映了彼得的内心冲突,向他指出了他之后所(不大情愿地)遵循的做法。因此,他造访了科尼利乌斯的家,坦率地告诉了他自己内心的冲突,并指出了束缚他的部族禁忌。最后,他才询问科尼利乌斯为何如此紧急地邀请他过来。

科尼利乌斯说话时,彼得为他的真诚和正直所感,说道:“我真看出神是不偏待人”。于是,彼得向他们布道。科尼利乌斯及其同僚对基督教的热情也逐渐增长。彼得和他的犹太伙伴们对此“就都希奇,因听见他们说方言,称赞神为大”。最后,彼得为这些异邦人施洗——即使这很不寻常。

在彼得回到耶路撒冷后,他的犹太同胞愤怒地质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指控他“进入未受割礼之人的家和他们一同吃饭了”。这些犹太同胞可能依旧对彼得给外族人施洗愤慨不已,他们认为福音仅限于他们的内群体。

于是,彼得将故事从头至尾地告诉了大家,并分享了自己的心路历程。他描述了科尼利乌斯是如何让他抛弃了基督教的种族中心主义观点,获得了真诚的信仰。因为上帝赋予外邦人拥有同样信仰的权利。彼得总结道:“我怎么能够反抗上帝的旨意呢?”

在故事的结尾,耶路撒冷的犹太人群体被彼得说服了。他们对教会的政策进行了改进:

众人听见这话,就不言语了,只归荣耀与神,说,这样看来神也赐恩于外邦人,叫他们悔改得生命了。

内群体与宗教普救论的冲突持续至今。并非所有人都能像彼得和他们的同伴们一样接受这种观念。与此相反,研究人员发现,平均来说教会成员似乎比无宗教信仰的群体持有更高程度的 偏见。

对宗教的种族主义解读的流行,使很多持有宽容态度的人远离了教会。他们成了叛教者,因为历史上宗教承受了太多由寻求安全感的内群体成员所带来的偏见。12 他们并非从纯粹经文的角度对宗教做判断,而是通过大部分追随者所歪曲的现实对其作判断。正如我们所说,“制度化”的宗教观点和“内部化”的宗教观点是截然不同的。

宗教与性格结构

我们已经很清楚,宗教与偏见之间的口径并非是统一的。宗教的影响是重要的,但它所起到的作用则是相反的。信徒们忽略了信仰本身所含的民族中心主义和自我拔高,而其反对者则看到了其缺陷。只有清晰地了解到宗教对狭隘的、不成熟的人格的功能作用,与对成熟的、创造性的人格所起到的作用所存在的区别,才能够对此进行有效的分析。13 一些人紧紧依附于部族的传统宗教,以求安慰与安全;另一些人则将宗教所宣扬的普救论作为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守则。

许多热心工作者出于宗教与爱人,而致力于改善群体关系。以布克·华盛顿(booker t washgton)为代表,他说:“我不会为了任何人,将我的灵魂沦陷到仇恨的水平。”正如他们在《箴言》(book of proverbs )中所引述的那样,上帝痛恨“抛弃同胞的人”。他们真诚地相信“他痛恨出于黑暗中的同胞”。他们也明白,宗教对他们的意义远大于此——例如,所有伟大宗教都遵循这一黄金法则——对犹太教、佛教、道教、穆斯林、印度教以及基督教而言,都是如此。他们知道,任何绝对的差异,都能够通过普世的爱——包括人类之间的兄弟情谊得以消解。

贝特尔海姆和贾诺威茨在对退伍军人种族态度的调查中发现,“有稳定宗教信仰的退伍军人更倾向于持有宽容态度”。他们将稳定性定义为教义内核的内化。

如果个体能够将教会的道德教育作为行为的绝对标准,而非因为害怕受到侮辱,或引发社会的不满,或一切来自外部的威胁或赞许,那么他就做到了道德戒律的“内化”。

作者区分了外部世界——包括父母的主导与制度化的宗教——带来的确定感和内在的控制感。14

宗教不但能够提供稳定的自我控制与清晰的行为守则,还能够通过对骄傲的警示促成宽容的态度。虔诚的人必须承认自己的缺点。正如我们的其他发现,自责——内罚——形成宽容;宗教倡导谦逊,不鼓励傲慢。

许多民主个体没有宗教信仰。他们的稳定性和控制性能够通过非宗教的伦理术语进行表达。他们认为“所有的人都是自由平等的”,或只是赞同这样的格言:“自己活,也让别人活”(live and let live)。他们对西方文化中,犹太-基督教所衍生而来的道德规范并不感兴趣,即使信仰消失,伦理也许还是能够持续下去。

然而,宗教是大多数人的生活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已经看到,它可能遵循着民族中心主义的规则,促成偏见和以排他性为特征的生活方式。它也可能按照普救论,将兄弟情谊的理想融入教徒的思想和行为。因此,我们无法就宗教与偏见之间的关系进行明确的说明,也无法解释特定宗教信仰在个人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w jaio experience new york: rando hoe, 1902, odern library edition, 331

2 r l roy描述了当代新教中致力于复仇和仇恨的教派。r l roy apostles of disrd boston: bean press 1953

3 引自 hay, the foot of pride , boston: bean press, 1950, 26-32。作者介绍了天主教对犹太人态度从早期到现代的长期历史。

4 f s loescher the protestant church and the negro new york: asciation press, 1948

5 黑人与白人隔离的教堂并非完全出于白人不愿与黑人融合,尤其是在北方,白人教堂很欢迎黑人的到来。但是,有时他们都更偏好与自己所属的种族成员一同集会,因为这样他们会感到更为放松,也希望为黑人牧师提供就业机会。如果白人或融合族群的集会能够聘用更多的黑人牧师,那么教堂中的肤色禁忌将会更快消失。

6 这种模棱两可能从下面的两个调查中一目了然:a rose, studies reduction of prejudice, chicago: araphed)和h j parry, protestants, catholics, and prejudice, 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ion and attitude research , 1949, 83, 205-213。

7 dorothy t spoerl ion and education journal of cial psychology , 1951, 33, 69-76

8 g w allport and b y , 1946, 22, 9-39, 27

9 ibid, 25

10 else frenkel-brunswik and r n sanford the anti-seitic pernality research report e sil (ed), anti-seitis: a cial disease , new york: ternational univ press, 1948, 96-124

11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 , chapters 10 and 11

12 一项研究表明,这种对历史上宗教的不满是大学生经常背教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犹太学生,他们对许多世纪以来以宗教名义进行的迫害特别警惕。cf gw allport, j ion of the post-war lle student, journal of psychology , 1948, 25, 3-33 早期犹太基督徒对非犹太人的偏见或现代基督徒对犹太人的偏见,都不会从根本上影响犹太教或基督教的普遍教义,但看到这一点需要格外宽广的视野。

13 cf g w allport, the dividual and his religion, new york: ailn, 1950, especially chapter 3

14 b bettelhei and janowitz ethnic tolerance: a function of cial and pernal ntrol ay , 1949, 55, 137-145

书页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