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互相监视 4(2/2)
“之所以一定要用红花,只能认为像茎泽君说的那样,是为了符合十色同学的画。可是,假设撒花的人是先见女士或神服女士,她们应该没必要专门到后院去摘花。”
因为只有先见和给花瓶换了花的神服知道房间里已经有红花了。
“这点跟茎泽君认为王寺或纯君其中一人撒了花的推理一致。但是,他们两人没有机会下毒,这样就无法推导出凶手了。”
有机会下毒的是我和比留子同学,十色、神服,以及先见自己。
看了十色的画,有机会在走廊上撒花的人是王寺和纯。
两边并没有重复的人物。
“你瞧,这下只能解释成十色君的预言能力是假的了。”
狮狮田得意地说。如果能力是假的,那可以解释为十色画画前自己去撒了花。如此一来,十色就成了既有机会下毒,也有机会撒花的唯一人物。
“但是,我并不认为十色同学是‘恐吓人’。”
比留子同学的话把狮狮田杀了个措手不及。
“为什么?”
“我们跟先见女士结束会面的时间是下午两点。其后,十色同学跟先见女士会面,并且按照假设在她的茶杯里投毒。然而正如茎泽君刚才所说,谁也不知道先见女士什么时候会喝下毒药。”
是啊。如果十色想刻意炫耀自己的预言能力,就必须赶在先见的毒杀尸体被发现前画画给大家看。然而下毒之后,先见完全有可能立刻就喝水了。那样不仅没有时间画画,还会害自己第一个被怀疑。反过来,如果让大家看到她画画的时间过早,先见还没喝水就引起了骚动,那么毒杀本身就有可能以失败告终。
“请仔细想想。刚画完画先见女士就喝下毒药 这个时机实在太凑巧了。明明是以伪造预言能力为前提,变成这样却只能认为十色同学真的预知了事件的发生。”
如此一来,十色的嫌疑又被打消了。
“说了这么多,实在是不好意思。不过老实说,现阶段确实不知道凶手是谁。”
“我能说句话吗?”
举手的人是朱鹭野。
“我可不是故意找碴儿。不过刚才剑崎同学你的推理都是以撒在走廊上的红花为轴心,对吧?如果凶手的企图就是让我们这样想呢?如果他故意制造了‘不可能这么做’的情况,以逃脱嫌疑呢?”
比留子同学点点头赞同了她的说法:“是啊,老实说,虽然我不认为凶手设计了双重反转的诡计,但可能性也不是零。”
“要是讨论起这个来,那就什么都不能相信了。先见和神服有可能说谎了,这群人中还可能有几个人联手犯罪呢?”
王寺绝望地说。
“可能性越来越多了啊。”
狮狮田用大肉虫似的指头揉着眼皮咕哝道。
片刻沉默后,比留子同学又用一句“顺带一提”说了下去。
“有人发现玄关旁边前台窗口的人偶数量在减少吗?”
狮狮田问他儿子:“是不是你动过了?”
纯却否定道:“我记得发生地震后,四个人偶都掉在地上了。爸爸和其他人回来拿工具前,我把它们都捡起来放了回去。然后我就不知道了。”
后来,在结束与先见的面谈时,比留子同学发现人偶只剩下三个。
“等等。晚饭前我到餐厅来,路上看见已经只剩两个了。”
茎泽做出了证言。
然而最关键的问题是谁把人偶拿走了。没有人站出来承认。
“大家真的没什么想法吗?”
比留子同学又问了一句。
“既然谁都不承认,那应该认为是‘恐吓人’的所为了。”
“会不会想太多了?”王寺质疑道。
“不。第一个人偶消失的时间是臼井先生遭到活埋后。这件事任何人都有机会做。可是先见女士这次则不一样。人偶在晚餐前已经不见了,那就意味着先见女士喝下毒药前,人偶就被拿走了。换言之,是下毒的‘恐吓人’故意拿走了一个人偶。”
她都说到这份儿上了,我当然理解了比留子同学的想法。
意外的是,剩下的人里最先说话的竟是朱鹭野。
“我在小说上看过这个。是不是说每次不见一个人偶,就会多一个死人?”
比留子同学点点头。
“‘男女各二人,共计四人死去’。这是先见女士的预言。人偶的数量是否被当作了‘还有几个人要死’的计数呢。”
“那就是所谓的‘比喻’吗?”
狮狮田的话让王寺疑惑不已。
“那是什么意思?”
狮狮田看了比留子同学一眼,似乎要她来解释,而比留子同学又看了我一眼。那个活儿出其不意地落到了我的头上。要是一直拖延会影响案情分析,于是我思索片刻,说了起来。
“‘比喻’一般是指以某种东西来形容另一种东西。不过在推理世界中,那就不仅仅是一种表述方法,而是融入了凶手的各种意图。刚才提到的人偶的例子,是著名的阿加——”
“等等。”狮狮田突然插嘴道,“你要泄底吗?你还算个推理迷吗?”
我好像触发了什么奇怪的开关。之前我已经隐约有点感觉,看来狮狮田果然是个骨灰级的推理迷。
“没关系,泄就泄呗。”
王寺兴致缺缺地说了一句。
“这不是你的问题,是礼节问题。”
狮狮田坚决不让步。我为了回到正题,故意提高了音量。
“总而言之,比喻就是经常被应用在连续杀人中的手法。通常的做法是在现场留下让人联想到被害者姓名、当地传说或童谣等内容的东西。最为单纯的目的,就是暗示凶手身份,或是对目标传达某种信息。”
拿现在的情况来说,就是刚才比留子同学提到的,有可能是为了让我们意识到先见的预言,令我们心中产生“还要再死两个人,下一个或许就是我”的恐惧。
但是比留子同学却一脸不信服的表情。
“如果那是一种信息,那也太迂回了。我觉得应该有更好懂的方法啊。难道不会是出于其他目的吗?”
“呃,比如着重强调人们的死因是预言这种超常的东西,以此来摆脱嫌疑?”
“凶手都使用毒药了,这还坚称超常现象,完全是矛盾的行为。”
比留子同学马上否定了我的说法。
“那是为了诱导我们,这个说法怎么样?人偶没了就要死人。凶手先给我们植入这样的印象,今后一旦有人偶消失,我们就会误以为死人了,从而按照凶手的诱导展开行动。”
“如果真是那样,那么这个比喻要在后面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还有吗?”
为了回应她的追问,我又在脑海中列出了几部推理作品,然而还是找不到完全符合现状的解释,最后忍不住酸溜溜地说:
“这怎么说啊。如果是推理小说,有可能是跟第一起事件毫无关系的人趁机犯罪,有可能是为了掩饰凶行导致的不自然情况,也有可能是为了隐瞒死者之间缺失的环节(-lk),有好多种呢。”
“缺失的环节!”
比留子同学两眼放光,王寺则仰天长叹。
“饶了我吧,怎么又有听不懂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