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典文学 > 贸易打造的世界 > 7.2 值钱纤维:棉花如何成为工业时代的织物

7.2 值钱纤维:棉花如何成为工业时代的织物(1/1)

目录

棉花若未取代亚麻、羊毛,

成为欧洲最主要的布料来源,

很难想象工业革命会走上同样的路。

根据某标准版教科书的说法,“凡说到工业革命,就必定要说到棉花”,棉纺织品是最早由可确认系现代工厂的机构生产的产品之一。但一如该教科书的论述,我们通常将焦点放在机器上,而非棉花纤维上;工厂问世和欧洲主要纤维作物易主,两者同时发生,似乎只是巧合。事实上,绝非如此。棉花(长久以来亚洲大部分地区最喜爱的纤维作物)若未取代亚麻、羊毛,成为欧洲最主要的布料来源,很难想象工业革命会走上同样的路。当初,欧洲人若得在自己土地上种植这作物,而非倚赖美洲棉田取得棉花,对欧洲土地、水、人力的需求势必增加,进而很可能使工业革命受挫。

两千多年前,印度人已知棉花,也懂得使用一种很近似现代轧棉机的机器;然后,棉花慢慢往东、北、西方散播。棉花比亚麻纤维更容易纺成纱,且织成的衣物穿起来更舒适得多。到了约1300年,棉花已散播到从西非到日本的广大地区。当时欧洲没有栽种棉花,但也知道棉花这东西;中世纪有一次羊毛短缺,威尼斯商人从阿勒颇(aleppo,今叙利亚境内)引进这种新纤维。在阿勒颇,人以棉花、亚麻为材料,合制出名叫棉亚麻混纺粗布的代用布料,但进口量有限。接下来的四百年,正征服非洲、亚洲的棉花,却大抵过欧洲大门而不入。

在中国,棉布渐渐成为几乎每个人所最爱用的织物;小农穿较劣质的粗棉衣,就连非常有钱的人,都是棉衣和丝绸衣轮流换着穿。品质(和价格)分成许多等级:18世纪一份文献记载,寺庙仪式所用的有些棉布,其每一码的价格是大部分老百姓所穿的那一级棉布的两百倍。在印度,不只有所有等级的棉花,还有许多种棉丝混纺布。在欧洲、亚洲、非洲,棉丝混纺布成为最上等布料。远在西非、东南亚的买家画出花样,交由商人带回印度,然后,由印度境内某个与该商人有往来(通常是间接往来)的村子,按照买家所要的花样制成织物,在下一个贸易季时交货。17、18世纪,欧洲人也加入这买卖,还因为买了太多价廉而质优的印度棉花,引发英格兰羊毛工人暴动,促使国会通过多项法案,保护国内业者。

欧洲人不遗余力想学会将丝纺成纱,以自行生产丝织品,相对的,棉树却从未大规模进口欧洲。对欧洲而言,这或许是万幸之事,因为亚洲多个地区,为了在棉花纤维上达到自给自足,生态环境付出相当大的代价。在中国的长江下游地区(今上海附近),为了让过度使用的土壤恢复地力,不得不进口大量的大豆肥料饼(大部分进口自满洲);18世纪末期,这一买卖达到巅峰,为施肥而进口的大豆,多到可供约三百万人食用一年。

在日本,种植棉花所需的生态救济物来自大海。18世纪和19世纪初期,日本渔业大幅增长,特别是在库页岛海域(为此与正往东扩张的俄罗斯发生多起激烈冲突),但渔获大部分不是拿来吃,而是用作肥料,且大部分用在棉田上(中国、日本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稻米,只要一点肥料就有非常高的单位产量)。

而且棉花也是需水量大的作物。19世纪初期,种棉花的华北小农发现,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大部分水井不得不重挖。如今,华北地区地下水位下降的问题已到危机程度。

在这同时,欧洲人使用亚麻、羊毛仍大大多于使用棉花,即使在18世纪中期亦然;17、18世纪的许多时期,英格兰国会一再通过补助,鼓励亚麻生产(但成效很有限),而未想去提高原棉的供应量。但两件彼此相关的事,即工业化和人口增长,使亚麻、羊毛这两种纤维的生产,差不多无法再继续下去。首先,18世纪的诸多发明,使欧洲人得以用机器将棉花纺成纱,将纱织成布,成效惊人:每小时的纺纱量,在短短几十年间增长了约百倍。用机器将含油而坚韧的亚麻纺成纱,较为棘手,欧洲人花了更久时间才解决这问题。

欧洲人很快就懂得用机器将羊毛纺成纱织成布(只是纺织品质没棉花好,速度也没棉花快),但羊毛还有别的问题。首先,在许多重要市场上,毛织物没有销路,特别是在热带地区(在非洲热带地区,拿布来换取奴隶,在美洲热带地区,奴隶穿布质衣物)。更糟糕的是,羊毛生产面临严重的生态限制。同样是生产一磅纤维,饲养绵羊所需的土地远大于种植纤维作物所需土地,而且随着人口增长,根本没有足够土地用于这种单位收益较低的产业。事实上,光是欲用羊毛取代1830年英国所进口的棉花,就需要超过九百三十万公顷的土地,也就是拿全英国的农地、牧地来养羊都不够!而且如继续以羊毛取代棉花,这问题只会愈来愈严重,因为英国的棉花进口,从1815年至1900年,增长了十九倍。

当然,解决之道就是从美洲进口棉花,特别是从美国南部。进口的奴隶负责棉田粗活,欧洲乡村则吐出人力,成为工厂工人。棉花对土壤非常挑剔,但在美洲,土地供应似乎几可说是取之不竭。英格兰的新纺织厂隆隆作响,预示新经济时代的来临,而那些在自家附近生产棉花的人,则在和环境退化、土地与水不足这些问题搏斗,还要想办法增加农业劳动力,以使本地的纺织机不致停摆。

书页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