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典文学 > 饮食的迷思 > 第十五章 酒精饮料

第十五章 酒精饮料(1/2)

目录

2006年年末,俄罗斯爆发了一场“黄死病”(yellow death)。医院的急诊室收治了几百而后增至几千名皮肤黄得发亮、眼白也泛黄的病人。他们病入膏肓,伴有呕吐和皮肤瘙痒。一些人在几星期内死去,另外一些幸存者也在几年后离世。娜塔莎是住在莫斯科郊区的单亲母亲,年仅35岁,独自抚养7岁的儿子,一年后她因肝脏衰竭而死。所有的病人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喝了买来的私酒(俄语里面叫saon),其实是用含95乙醇的医用酒精勾兑而成,售价相当于40便士一瓶。仅在这次事件中,就有12500人患病,1/10的人死去。当地人并不怎么同情这些喝酒成瘾的人。

在超过六十年的时间里,俄罗斯人是世界上饮酒最多(同时也是抽烟最凶)的民族之一。20世纪90年代早期苏联解体时期,酒的消费达到顶峰,酒精相关的死亡率一度高达40。据估计如今有25的俄罗斯人有酗酒问题。每年约有100万人因此死亡,1/4的俄罗斯男性在55岁前因酒精相关的健康问题而早逝。

俄罗斯男性的平均寿命只有64岁,这也使俄罗斯人的寿命是欧洲国家中最短的,同时俄罗斯也在世界寿命最短的50个国家之列。高死亡率主要由心脏病和癌症造成,但与人均饮酒量高达157升,是美国人的2倍,以及大肆饮用伏特加不无关系。 [331]

喝酒对人有益还是有害?对此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因为这取决于饮酒量以及你生活的地区。对俄罗斯人来说饮酒危害健康,可是对于那些将酒视为饮食和生活方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地中海居民来说,饮酒反倒促进健康,这该如何解释?我们接收到的信息往往自相矛盾。一方面,酒精有毒性,能让人上瘾,导致胎儿发育畸形,引发抑郁并致癌;另一方面,它又能振奋精神,促进人际交往,提升个人魅力,预防心脏病,延年益寿。相关指南建议成年男女的安全剂量是每天2~3个单位(例如,一杯红酒为1个单位)。在欧洲和许多其他国家,酒精饮料不需要提供食物营养标签。因此人们并不了解相关的营养信息。如果知道1品脱啤酒有180千卡、一杯红酒有150千卡热量,大部分人都会感到吃惊。而且在许多国家和文化中,啤酒并不算酒,这令问题更加复杂。不过就算我们不知道该不该喝酒,该喝多少,这也很正常,想想看,关于每天需要喝多少水这样的问题人们也没有定论。大部分人认为为了保持健康我们每天要喝2升水(8杯)。因为担心身体缺水,许多年轻人随身带着用化学方法消毒过、不含任何微生物的瓶装水。一天8杯水这样的健康主张也是缺乏证据的健康迷思。每个人需要的水量都不相同,而身体有良好的机制感知是否缺水。另外,我们从食物、咖啡、茶、饮料甚至酒中获得了相当多的水分。以打猎为生的人类祖先可用不着不停地喝水。

都是基因的错

2006年凌晨2点36分,温度宜人,好莱坞影星梅尔·吉布森驾驶着雷克萨斯惬意地疾驰在加州马利布海滩的高速路上。这一地区限速45英里/时,而他的车速高达84英里/时,高速巡警詹姆斯·米(jas e)将他拦了下来。在他的副驾驶上放着一瓶龙舌兰酒,吉布森坦承他喝了几口。呼吸分析仪显示他血液中的酒精浓度超出法定上限50,警官依法将他逮捕,之前一直保持合作的吉布森突然爆发,好像变了个人。根据警官所说,在知道自己将被带往警局时吉布森勃然大怒,表现出很强的攻击性。他先是绝望地哀叹:“我的生活全毁了。我他x的完了。萝宾(他的妻子)肯定会离我而去。”接着他又吹嘘道整个马利布都是他的地盘,他会给那个警官“好看”,又问警官是不是犹太人,还出言不逊:“x你妈的犹太人,所有的战争都是犹太人挑起的。”相关报道见诸网络之后,引起了全世界民众和媒体的激烈反应,谈论至今。同一天,与他结发26年的妻子与他离婚。

事后他再三道歉,声称最近他压力过大,心中有太多压抑的愤怒,还说“人都会犯这样的错”。他或许还可以归咎于自己的基因。他成长于一个极度保守的天主教家庭,几年前他父亲的一番反犹言论以及大屠杀“很大程度上是编造的”论断也引起了一片哗然。

双胞胎研究显示攻击性行为、极度保守的观念以及宗教信仰等特质受遗传因素影响很大(约50)。 [332] 不过从遗传方面来辩护并不为法官所认可,因为基因论意味着人的本性难移,这或许并不公正。人们不明白的是,究竟是酒精让人失控,暴露了真实想法和自我,还是酒精和愤怒的共同作用引发了侮辱攻击。吉布森归咎于酒精和精神压力。他被判三个月内禁止驾驶,并强制参加戒酒班。如果他辩称酗酒是家族问题,他弟弟克里斯也同样受酒精上瘾的困扰,公众会不会给予他更多的同情呢?

所有与酒精代谢有关的机制都受遗传的影响。有人不喜欢酒的味道,比如啤酒的苦味;有人一杯下肚就恶心头痛。有人酒量颇大,没有任何不适,而这些人更容易喝酒上瘾,变成酒鬼。能喝酒、爱喝酒与一些关键的酶有关,世界范围内,人体内酶的数量不一。亚洲人不擅饮酒是出了名的,因为他们有一种变异的乙醇脱氢酶(adh),使得对酒精的代谢比缺少这种变异的欧洲人或非洲人快50倍。

这也意味着与日本同事朋友共饮时,他们往往一杯下肚就脸泛桃花,吃吃傻笑。有研究者称正是由于这些基因的某种突变,早期殖民者才从印第安人手中夺取了美国西部,印第安人在数万年前从亚洲迁徙而来,体内携带着这些基因,他们招架不住“白人的烈酒”而败下阵来。目前的假说认为,和淀粉酶基因的变异使我们能够消化淀粉一样,自从农业发明以来,也发生了控制酒类代谢基因的变异。乙醇在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下生成乙醛,而乙醛正是造成脸红、头痛、呕吐、遗忘和失控这些副反应的原因。不同国家和人种体内生成乙醇脱氢酶的基因差异很大。

1万年前,中国就已经开始大规模种植水稻,而发酵大米制成的米酒和其他种类的酒也随之出现。我们推测一些人常喝自家酿的酒,没有任何不适,慢慢酒量越来越大,有的人就成了酒鬼。这些醉醺醺的男人,或许也有女人,醒来时发现自己趴在稻田里,家庭被弃之不顾。躺在阴沟里、身边一滩污秽的呕吐物的人也很难被看作理想的对象。而在孕期饮酒的妇女,她们的后代生存机会也要小。就这样,耐受酒精的基因慢慢被淘汰了,对酒精高度敏感(半杯淡啤酒都喝不了)的基因不断被复制,因为不胜酒力的人从不会上瘾,他们生育的后代存活下来得更多。 [333]

大约6000年前开始,这些本来很罕见的基因大量增加,占据了亚洲,很快大部分人都携带了这种基因。亚洲人中也有酒精上瘾者,但非常少见,而且他们往往携带欧洲人身上未突变的基因型。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卡拉ok能在日本和许多亚洲国家大获成功,亚洲人只要闻到酒的味道就能摆脱拘谨,纵情歌唱。与酒精代谢有关的基因在中国演变的历史表明酒精并没有促进中国人的健康。不过这种基因的突变没有远播到欧洲,如今只有少数欧洲人不能喝酒。

为什么欧洲人没有这种突变的基因呢?是欧洲女士觉得醉酒的男士更有魅力,还是酒中的一些成分给常饮酒的人带来了益处从而抵消了酒精成瘾和酗酒显而易见的害处?

世界范围内,无数大规模的观察性研究表明,与滴酒不沾相比,适度饮酒的人患心脏病的风险较低。 [334] 一项总结了34项观察性研究的分析指出,男士每天饮用48单位的酒,女士每天23单位,能将心脏病风险降低约18。而每天饮用不到1单位,相当于一小杯红酒,预防心脏病发作、降低死亡率的作用最为显著。 [335] 观察那些大量饮酒且有着较高心脏病发病率的人,例如俄罗斯人,我们能看到心脏病风险反倒升高了(这称为j形曲线)。不过别忘了这些都是观察性研究,可能存在其他与饮酒相关的因素引起的偏倚。在几十年的时间里,法国人的心脏病发病率和中风致死率都只有英国人的一半,直到两国的数字都开始下降。因为法国人喝红酒,每天饮酒的量要多得多,这被认为是解释前述“法国悖论”的最佳理论。不过法国人对红酒的痴迷也导致了肝硬化和其他酒精相关癌症的较高发病率,这也表明酒精的利弊是微妙的。

红酒保健品

1965年普通法国人每周要喝近5瓶红酒。20世纪70年代在早餐时段的高速公路服务区看到法国卡车司机喝白兰地并不算稀罕。现在交通规则严了,整个社会也更有节制了,法国人人均红酒饮用量下降到以前的1/4,交通事故死亡率减少了,肝硬化发病率也有所减少。现在法国人每周喝将近1瓶红酒,仍在饮酒榜的前列,仅落后于由纯男性构成、爱穿长袍和长筒袜的梵蒂冈教士。如今因为年轻人喝红酒越来越少,法国人喝的啤酒数量有超过红酒之势。在其他一些爱好饮酒的国家,比如意大利和西班牙,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页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