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甲午战争为何爆发(2/2)
在1876年(明治九年)订立的《江华条约》中,已经出现了“自主之邦”这样的用词;而在甲午战争后的《马关条约》中,进一步变成了“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这些关于朝鲜的条约及通商口岸的开放等,都会通过最惠国待遇来让其他列强也得到同样的待遇。当然,因为有地理上靠近朝鲜的有利之处,可以预见日本大概会占有朝鲜市场庞大利益中的大部分。《马关条约》还规定,除已经作为通商口岸开放的城市之外,再开放沙市、重庆、苏州及杭州等地。同样地,这些条件也可以平等地适用于其他各国,所以对列强来说,日本的胜利也实现了它们在贸易上的利益。
发生普选运动的原因
对于近代日本来说,甲午战争是首次与大国的战争。根据参谋本部编纂的官方版战史,1894年7月25日到1895年11月18日,日本陆军的阵亡人数为13488人,伤病总人数为285853人。死者相对来说比较少,但伤病者真是非常多。海军的阵亡人数则是90人,受伤197人,陆海军共有约14000人战死。清朝方面的详细阵亡人数没有一个具体的数字,根据研究甲午战争第一人的原田敬一的估计,清朝方面大约有3万人战死,而朝鲜方面大概也有3万人以上的牺牲者。
下面来看看甲午战争结束后的日本吧。经过甲午战争,日本发生了许多变化,比如刚才已经提及的与英国的关系。1894年7月,《日英通商航海条约》废除了领事裁判权,并在原则上恢复了关税自主权。日本从清朝获得的2亿两白银(若加上赎辽费,总计约36亿日元)赔款,实在是一笔巨款,要知道甲午战争期间,日本的国家预算仅约为1亿日元,这相当于获得了3倍于国家预算的赔款。
那么在国内政治方面,最大的改变是什么呢?大概可以用十个字来论述。
——是战争结束后立即出现的改变吗?
很好的问题。并不是立即出现的,是大约5年内的变化。给个提示,福泽谕吉也说过参与其中的话。
——获得赔款,使财政得以好转。
从清朝获得的赔款,六成被用于以俄国为假想敌的军备扩充和八幡制铁所 (10) 的建设费,另外还填补了充当军费的临时军事费用,让紧张的财政状况获得了缓解,确实是很大的影响。
——让国民产生了“日本是亚洲盟主”的意识。
没错。日本人对清朝的看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清朝是个大国,过去一直很强大,让人感到害怕,而且直到近代之前都是文化的中心,如果说到文人,那就是指清朝和朝鲜的知识分子。但是在甲午战争中,日本士兵看到拖着辫子的清朝士兵,使用着规格完全不一的武器来打仗,就不免产生了轻蔑之感。在出现轻视中国的情感这一点上,回答正确,这也确实是东亚盟主意识的萌芽。不过,这也不是我想到的答案。
——普通选举之类的……
没错,真是敏锐,就是这一点。甲午战争结束后的1897年(明治三十年),民权运动家中村太八郎等人以长野县松本为据点,成立了普通选举期成同盟会。战争结束后,一部分人开始讨论改革设限选举制度的问题。1890年的选举,选出了第一届帝国议会。大家知道,当时只有缴纳直接国税15日元以上的人才有选举权。也就是说,最开始的选举是有条件限制的。7年之后,在松本成立了普通选举期成同盟会,为何中村太八郎和木下尚江会突然意识到必须争取真正的普选呢?
——没能得到辽东半岛,让很多国民对政府有一种失望感,于是转而支持这一运动。
我认为“失望感”这个词用得很好。当时,拥有选举权的人数是45万人,再从中选举300人作为帝国议会的众议院议员,失望感就是在这种状况中产生的。另外,当时还出现了许多以三国干涉还辽为题材的小说和时事评论。
德富苏峰是一位思想家,也是出版《国民之友》杂志的评论家。他原本抱有民权主义的想法,但是在三国干涉还辽之后,他的思想开始转向国权论。当时的国民都非常关注三国干涉还辽问题,正是因为民众对时事有这么高的关注度,中村等人可能也期待着民众对自己的支持,所以才发动了普选运动。还能想到其他方面的原因吗?
——在与俄国对立关系明确化的状况下,即使没有政治权利,但一旦与俄国开战,也有可能被征召入伍,对于这种前景感到不公平的人在增加。
原来如此。很有主动性的回答呢,非常有意思。在甲午战争中,约有14000人阵亡。如果开战,民众就会被征召,直面死亡。所以在考虑将来的战争时,自己既然有可能会被征召,就应该拥有相应的权利,即选举权,这正是普选的思想。已经越来越接近答案了。
——因为三国干涉,政府就不得不放弃既得利益,民众觉得政府靠不住,没有反映民意。
对,这就是正确答案。当时的人们常常有这样的想法:日本明明在战争中获胜了,但是因为俄国、德国和法国的不满,就必须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这是军队虽强,然而外交太弱的缘故。因为政府的软弱,就擅自归还了国民浴血奋战得到的东西,而政府之所以能够这样自作主张,就是因为没有普选的关系。
宣战与和谈的权利是由天皇在内阁或国务大臣的辅佐下行使的,因此,议会几乎不会讨论外交议题,既无法通过法律进行约束,也无法借助预算来控制。虽然议会也有诸多局限性,但是能够反映国民意见的也只有这里了,所以只好通过普选来对政府施压。当时要求普选的人们大概就是抱着这种想法吧。以对三国干涉还辽的不满为契机,人们开始期望实现普选,着实有些出人意料呢。
(1) 哥拉巴宅邸,位于长崎的哥拉巴公园内,是幕末至明治初期在日本经商的英国商人托马斯·布莱克·哥拉巴的旧宅,现为长崎著名的观光景点。
(2) 布瓦松纳(1825—1910年),法国法学家,明治初期受日本政府聘请,在司法省法学校等处任教,负责起草了“旧刑法”“旧民法”等法律。
(3) 1838年(天保九年),绪方洪庵在大阪开设的兰学私塾,又称适适斋塾、绪方塾。
(4) 名主为村落的最高职位,相当于村长,负责管理村落的账簿、年租收入、社会治安及相关行政事务。
(5) 村方三役亦称地方三役,是村落的首领,确立于江户时代。村方三役包括名主、组头和百姓代三职,是负责村落行政自治的农民官吏,也是村落管理的直接责任者。
(6) 在日文中,“党”与“灯”有相同的读音。
(7) “客分上国民の 安儿太——近代民衆の 政治意識”,吉川弘文馆1998年版。
(8) 明治初期,由参议兼大藏大臣大隈重信推行的财政政策。他通过废藩置县、地租改正、秩禄处分等政策,保证明治政府的财政稳定,并通过建立官营工厂和国有银行向私营企业主提供资金来实现产业的现代化。
(9) 19世纪80年代,大藏大臣松方正义推动的财政政策。松方正义在1881年10月取代大隈重信成为大藏大臣,并贯彻大隈财政末期开始推动的纸币整理,于1882年借鉴比利时中央银行制度创设日本银行,建立日本现代信用制度。
(10) 八幡制铁所是位于日本福冈县北九州市的炼钢厂,1901年开始投入生产。二战之前,其钢铁产量占日本全国产量的一半以上,是当时日本最大的炼钢厂。现为新日铁住金旗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