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好拆庙的老爷爷(1/1)
在姜夔的《鬲溪梅令》里,西湖好像就是一个故事的结尾,像已经散场但还没有拆掉的舞台,有无限的虚无之感。但是在苏轼的《八声甘州》里,西湖是另一个样子。
八声甘州 [216]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历史上有很多关于苏轼和僧人之间的传说,最著名的就是苏轼和佛印之间的。这首词是写给僧人道潜的,就是参寥子。词这种文体很有趣。这样短的一个结构,里面既可以藏纳非常空灵的内容,像姜夔的词,又可以藏纳很具体、很丰厚的内容,就像苏轼的这首词。
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当时苏轼五十多岁。其实去看他的生平,就会发现和我们的想象非常不同。苏轼的一生非常坎坷。在中国古代的诗人中,我非常喜欢他。他有一种了不起的能力,能够同时包纳理想和现实,成功和挫折,快乐和痛苦。民间关于他的传说很多,这也是因为他给人一种洒脱、愉悦的印象。如果只听这些传说,我们会误以为苏轼的愉悦和洒脱来自对痛苦和灾难的豁免,其实他只是具备能够在痛苦和灾难中依然保持乐观的能力。我觉得这和他的成长经历有很大关系。
中国古代读书人写自传时,常常回忆起自己小时候受到父母严厉管教的事,但是苏轼的父亲不是这样。他的父亲苏洵年轻时并没有好好学习。他大概就像一个家里稍有财产,又受父母溺爱的年轻人一样,对读圣贤书没什么兴趣,对嬉闹玩耍行侠仗义却充满无数幻想。他学习剑术和纵横术,还到处结交朋友,结婚七八年之后还在做仗剑天涯的春秋大梦。他的父亲,也就是苏轼的爷爷苏序一点都不觉得儿子这样有什么不对,因为苏序也好不到哪里去。苏洵自己在族谱里写苏序是“喜为善而不好读书”。这个老爷爷是著名的放浪不羁加乐善好施。他儿子苏涣考试考中了,官衙的人很体面地来送告示、公服、笏板等物品,半道上碰到正好在喝酒的苏序。苏序读完告示很高兴,就打发官衙的人回去了,决定自己把这些东西搬回去。他把告示、笏板、官服和喝酒时没吃完的一块冷牛肉一起塞在布袋里,让村童扛着,他自己衣衫不整地骑了一头驴走在前面。全城居民闻讯出动,看到这幅景象都快要笑死。不守礼法也就算了,他还爱好拆庙,四川有很多民间祭祀的杂神,苏序不知为什么和一个叫茅将军的杂神杠上了,有一次喝醉酒,带了几十个人把茅将军庙给砸了,将军被扔到河里。没想到过了几年,苏涣登第,他去剑门接儿子时,又看到一个茅将军庙。这次茅将军学乖了,托梦给守门人说:“那个苏序又要来了,求他放过我吧。”我们老说苏洵少而不学,但其实比起苏序来,算是好得多了,毕竟苏序到晚年才开始学作诗。有了这样的父亲,想必苏洵过得十分愉快。有了这样的爷爷和父亲,想必苏轼过得更愉快。苏家人的婚运都特别好,苏序娶了眉州大族史家的女儿,史夫人据说性格慈仁宽厚,随便夫君怎样淘气;苏洵娶了眉州大族程氏的女儿,这个程氏不但也任由夫君淘气,还能教儿子读《后汉书》;苏轼娶的那个“小轩窗。正梳妆”的王夫人,也是这种类型,出身好,有文化,欣赏夫君淘气。
嘉祐元年(1056年),苏洵带着苏轼和苏辙,父子三人都是第一次进京赶考,按照现代的算法,苏洵四十七岁,苏轼二十岁,苏辙十八岁。结果苏轼和苏辙都考中了,苏洵没考中。当时的主考官是欧阳修。他看到苏轼的试卷,本来想录取为第一名,但是他以为这么好的文章必然是自己门下的曾巩写的,为了避嫌,所以列为第二。后来发现作者居然是从未听说过的四川少年苏轼,欧阳修大为赞赏,声称几十年后天下将传颂苏轼的诗文,不会再有人记得欧阳修。
苏轼在二十几岁时几乎就要中状元,有几朝皇帝都想把他当作以后的宰相来培养。不幸的是,在苏轼的人生中,他不但从未实现当初的期许,而且被不断贬官。在情况最严酷的时候,苏轼被下到监狱里,几乎要砍头,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他被一贬再贬,最后贬到了当时一般人观念中的世界尽头——海南。那里完全是蛮荒之地,没有稻米,没有墨,没有医生。在这种地方,大概一般人都会觉得绝望吧,但苏轼居然像鲁滨孙一样,兴致勃勃地自己尝试酿酒、做墨,还教土人烹制野猪肉。
苏轼被贬到过黄州、密州,也在江南的杭州当过官。我们现在看到的杭州西湖这样的盛景,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苏轼。他刚到杭州的时候,西湖的水面大部分淤积,市民的饮用水都很成问题。苏轼在杭州时恢复西湖的湖面,建立了供水系统、医院和孤儿院。所以,他不是只会写诗,同时也很有干才。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对此有很多叙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