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典文学 > 超·杀人事件 > 超理科杀人事件

超理科杀人事件(1/2)

目录

1

好久没到车站那一带逛逛了。今天是个风清气爽的星期日,我决定去走走。平常我大多搭公车,其实走路也不过二十分钟左右。

我一到车站就先前往书店。我原本计划买推理小说文库本[4]后,到柏青哥店打打小钢珠再回家。

今天是假日,书店里人很多,不过大多都聚集在杂志区。年轻女孩注意的是流行杂志,男性们则在寻找刊载了清凉照片的杂志。以摩托车、运动等为主题的杂志也出了不少,据说专门报导电视节目的杂志最近也卖得相当不错。

但大批杂志中也有许多不幸停刊的。有些是在过度竞争下惨遭淘汰,也有的是因为该领域整体受欢迎的程度下降。

科学类杂志就是个好例子。

我记得以前有段时间,好几家出版社争相出版科学杂志,近来则少了许多,读者不爱看科普类书籍肯定是原因之一吧。像我这样会为喜爱的科学杂志停刊而感到失望的人到底是少数。

除了杂志区外,人气最旺的就是漫画区了。但每一册漫画都封了胶膜,无法当场翻阅,因此鲜少聚集人群。若能当场翻阅,书店里想必会挤满小孩。

文学区依旧人影稀落,连立着畅销书牌子的书柜前也没半个客人。这就是卖十万册即能号称畅销的文学书籍,与初版印刷一百万册也不稀奇的漫画之间的差异。

我是个铅字中毒者,但向来不买硬皮书[5]。理由有三个:首先是价格高昂。其实只要耐心稍待,出版社就会发行低价的文库本,我实在不懂特地花大钱买硬皮书的人在想什么。

其次是携带不便。最近页数多到像砖头一样的书激增,那种书既无法在通勤车里翻阅,也很难舒服地裹在棉被里反折着看。

第三就是看完后很碍事。家里空间不大,根本没地方保存硬皮书。文库本轻巧实在,就算丢掉也没什么好可惜的。

基于上述理由,我今天原先也打算直接走向摆设文库本的书柜。

但是……

当我经过陈设新书的平台前时,心里突然涌起一股不可思议的感觉。如果以较吓人的说法形容,就像幽灵摸了我的脸颊一把,我却不感到冷,反而感到一阵温暖。我下意识地望向新书区。

我差点叫了出来。

从一叠叠书本中发出一瞬之光。定睛细看时,那道光已消失,不过我不认为那是错觉。

我将手伸向光源,那是本黑封面的硬皮书,名为《超理科杀人事件》,作者是佐井圆州,这大概是掺杂了科学知识的小说吧。

我翻开封面,一页页看了起来。

2

摘自《超理科杀人事件》

成为命案现场的研究室里,有一面黑板大小的线上共同操作系统电脑荧幕。荧幕显现的内容如下:

“考虑具备光源a与反射镜c的系统,假设此系统以速度v做横向移动,则从a射向c的光线不会被c反射。因光线抵达时,c已不在该处。这表示迈克生·摩里实验[6]的见解有误。如果光源与反射镜在移动,且光线往返两者之间,则光线并非单纯地由a射向c,而是无方向性的散射球面波。那么,移动于ac间的光线速度即为 c─v sθ。上述说明若以近似式代入即可解释,换句话说,爱因斯坦错了。”

荧幕旁是已断气的宇宙物理学家一石博士,他睡着般地趴在桌上。

助理发现尸体后,找来了与一石博士交情甚密的野口博士。野口是医学博士,也是生命工学界的权威。

野口仔细观察尸体后,指示助理报警,理由是“有他杀嫌疑”。

刑警马上从当地警局赶来,刑事调查官检视过后,歪着头道:

“看来是寿终正寝。死者年事已高,没有外伤,更无中毒迹象。”

但野口博士摇摇头。“本所研究员的健康情形都经完善的检查。一石博士确实年事已高,不过应该还有好几年寿命。”

“可是老化现象总在不知不觉间降临……”

听刑事调查官这么说,野口皱起眉头,深深吸了口气。

“本研究所的医疗团队掌握了每位研究员的老化状态,且准确到细胞的程度。说起来,成体的哺乳类动物细胞可分为永久性细胞、不稳定细胞与稳定细胞,这三种细胞都会随着年龄增加而减少。举例来说,人类末梢血管中的淋巴球数目会随年岁递减,是由于供给淋巴球的干细胞减少,这种干细胞便属于不稳定细胞。另外,大脑皮质、小脑皮质的神经细胞及肝细胞也有相同情形。神经细胞属于永久性细胞,肝细胞属于稳定细胞。因此,观察细胞的数量就能掌握一个人的老化程度,或是可借由细胞容积的增加、细胞核的聚合情形再加以确认。不只细胞,细胞外基质也会依年龄增长产生变化,胶原会随蛋白质间的架桥反应变得硬且脆弱,而基质中的蛋白质便透过葡萄糖的共有结合,将异常信息传达给细胞。关于细胞数为何会减少,现今的主要学说认为细胞所须的生存因子一旦不足,就会引发细胞凋零。除此之外,学者推定缺乏生存因子还会使细胞分裂变得困难。前述的稳定细胞虽然依需要分裂,但细胞分裂有海弗利克极限,譬如内皮细胞、纤维芽细胞、平滑肌细胞与神经胶细胞,都只能分裂五十到一百次。在此结构中,目前我们研究所关注的是染色体端粒。真核细胞的染色体两端存在以ttaggg的重复序列组成的端粒,细胞每复制一次,端粒就会减少一小段。我们主张的假说是,当染色体端粒用完时,细胞分裂就达到极限。”

野口博士几乎毫不停顿,滔滔不绝地一口气解释完后,以强硬的口吻向听得目瞪口呆的刑事调查官说:

“因此我们完全掌握了一石博士的老化程度,可以断言他还没老到寿终正寝的地步。换句话说,这是他杀。懂了吗?”

“是,呃,好像懂了。”刑事调查官搔搔头。“不过,一石博士的死因是什么呢?”

“嗯……”野口博士点了点头道:“大概是脑部血栓吧。”

“脑部血栓……,这么说来,一石博士终究是病死的?”

医学博士听了露出厌烦的表情。

“同样的事情要我重复几遍?我不是说了,一石博士的血管还没老化到那种程度吗?”

“所以是有人企图引发他脑部血栓吗?”

“这么想比较恰当。”野口博士双臂交抱,连点了两、三下头。

“这样的事可能发生吗?”

“若使用干扰素─α是可能的。”

“干扰素─α……那是什么?”

“脑部血栓的成因为血管老化,而掌握血管老化的关键就是包覆血管内壁的内皮细胞。内皮细胞增殖需要脑细胞或癌细胞所含的一种叫fgf的成长因子,如果没有这种fgf,细胞不但会停止运作,还会引发细胞凋零。我们发现只要替病人注射某种药物便能抑制fgf的分泌,那种药物就是干扰素─α。换句话说,使用干扰素─α就能加速血管老化,引发脑部血栓或心脏病。”

“那么,什么地方会有那种干扰素─α?”听着博士和刑事调查官的对话,沉默至今的调查一课警部大为振奋地问道。

“细胞生物学实验室里应该有,若没遭窃……”

听了野口博士所说的话,警部连忙带着部下赶去。

3

站在新书平台前读到这里,我合上了《超理科杀人事件》。事实上,光看到这儿就花了我许多时间,为了掌握登场人物之一的野口博士的谈话内容,同一个段落我得反复阅读好几次。此外,理解故事开头那段荧幕上的文字也费了我不少工夫。

我拿着这本书去结帐,决定放弃购买文库本,偶尔买硬皮书看看也不赖。

离开书店后,我走过柏青哥店,直接进入第一家映入眼帘的咖啡店。真幸运!这家店灯光明亮,又没什么客人,这下能够好好看书了。

我在最内侧的座位坐下,点了咖啡后马上翻开刚买的书。

故事里的刑警开始搜查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干扰素─α的样本果然被偷了好几个。这些样本虽然略有不同,但实验室主任说明其间差异的部份真的很不得了。毕竟作者使用大量专业术语,花了整整四页解说。而且,说明完毕后,刚才那位野口博士又跑来针对其作用过程解释了两页左右。

好不容易读完这些段落,我将手伸向咖啡杯。咖啡早就凉了,我甚至不记得服务生是什么时候送上来的。

我望着《超理科杀人事件》暗想,接下来还会继续出现那样的内容吗?如果是的话,我觉得这本书简直莫名其妙。同时,我也觉得看这种书看得兴高采烈的自己有毛病。

我在国中教自然科学,自认是理科人。但如今学理科的人非常难生存,只要稍微提到相关话题,别人就会摆臭脸。

正因如此,既然有小说挑明就叫《超理科杀人事件》,岂可不读?我也很好奇,作者究竟是基于何种创作理念写出这本书。

故事背景设在国立超尖端科学研究所,其实这是实际存在的机构,令我有点惊讶。可以在虚构小说中写出这种真实机构的名称吗?不过转念一想,警视厅和科学技术厅等名称也常出现在各种小说中,或许公家机关名称出现是没关系的吧。

国立超尖端科学研究所成立于两年前,聚集了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日夜从事最先进的科学研究。所内进行何种研究向来不对外公开,因此单是看在能一窥其中奥秘的份上,买这本书就很值得了。

目前我读到,刑警将犯人锁定为遭杀害的一石博士的死对头──法金教授的段落。

4

摘自《超理科杀人事件》

“听说教授你前阵子和一石博士大吵了一架?这消息没错吧?”刑警询问法金教授。

这里是国立超尖端科学研究所,法金教授的研究室。

法金教授没想到会遭警方怀疑,雪白胡子下的嘴角都歪斜了。他的胡须很浓密,头顶却寸草不生。

“说吵架是误会,我们只是在辩论。就彼此研究进行的激烈辩论是提升学术成果的优良养分,你懂不懂啊?”

“这道理我懂,但根据在场人士指出,你们的情绪相当激动,然后……一石博士骂你是……呃,那个……金橘头,于是你喊道‘我要杀了你’。以上所述是事实吧?”

教授不屑地“哼”了一声。“我不记得了。”

“能不能扼要地说明当时你们说了什么呢?”

“好吧。”教授重新在椅子上坐好。

“我们争论的重点是,如何解释哈伯定律[7]与银河年龄的矛盾。我想你应该知道哈伯定律的内容,哈伯[8]在〈系外银河的距离与观测速度之关系〉这篇论文里,发表了银河后退速度与距离成正比的公式中的比例常数,并据以主张宇宙正在膨胀。但问题在于,哈伯常数是多少?论文发表当时是五百三十 k/sec/pc[9],若依此为计算基准,将得出宇宙年龄比地球年龄短的矛盾结论,于是有学者提出‘宇宙正在膨胀,但其年龄无限大,状态不会改变’的稳态学说[10]。后经研究发现,问题出在哈伯常数的决定方式,最终由美国方面发表了堪称决定版的哈伯常数。美国卡内基天文台的温蒂.弗来德门使用哈伯望远镜,以高精度求得处女座银河团中银河 100 的造父变星[11]的光度周期关系,决定哈伯常数为八十±十七。”

“教授和一石博士对那个数字的意见分歧吗?”刑警汗流浃背,边笔记边问。

“不,我们都接受这个数字,争论点在于依此计算出来的宇宙年龄。若以这个数字计算,宇宙年龄只有八十亿年左右。根据放射性同位素的含量可推得太阳系与地球的年龄约为四十六亿年,这点没问题,令人在意的是银河年龄。推求银河年龄的各种方法中,目前精确度最高的是借由球状星团的年龄推定。球状星团是指诞生时间相同、重元素少的小行星集合。质量大的行星会随着时间消失,若以脱离主星系的行星寿命为理论模式计算,便能推得球状星团本身的年龄。由此推断球状星团的年龄为一四〇±二〇亿年,也就是说,这比用哈伯常数求出的宇宙年龄久远。或者,还有一种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推测银河年龄的方法:依铀和钍的相对含量比,反求银河会于何时诞生。当然,这种方法得考量星球自爆炸诞生后开始提供重元素的时期,及星球被吸进太阳系后停止供应重元素的时期,来解明元素转换的过程。此法推算出的银河年龄为一五〇±四〇亿年,仍比用哈伯常数计算出的宇宙年龄久远。这个矛盾该如何解释?我和一石博士在这点上产生了争议。”

“噢,原来如此。”刑警放弃做笔记了。

“我的看法是这样。究其根本,单一的哈伯常数是否适用于整个宇宙?我对测定方法和数值本身没有意见,但那不过是观测百兆秒距离内的宇宙所得的结果罢了。我认为就千兆秒距离以上的宇宙规模来看,哈伯常数应该也会随之改变,已有研究报告为我的说法背书。那份研究报告显示,以重力透镜观测从类星体[12]同时发出的两道光线受重力扭曲的程度,求出位于千兆秒距离的哈伯常数低于五十。得知这个结论后,使我对自己的假设有了信心。但那个排骨男,不,我是说一石兄……”法金教授清了清嗓子继续道:

“他想要拿宇宙常数那种过时的研究产物解释,我真不懂他在想什么。宇宙常数能够产生未知的宇宙斥力,如果将它代入宇宙方程序中,确实可让宇宙保持稳定,延长宇宙年龄,而以远方银河或重力透镜求得的数字也会趋近计算结果。但那不过是特意使其合乎逻辑罢了,为使理论符合结果而提出缺乏根据的常数,这并非研究员该做的事,即使是率先提出宇宙常数的爱因斯坦都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当我一谈及这点研究常识,他便骂我是个不懂事的……金、金橘头,还说……呃……就算他头顶还剩几根毛,话也不能乱讲吧,所以我才大吼要杀了他。哼,这明明是一个巴掌拍不响的事,我没有错!”

5

自书页中抬起头,我招来服务生再点了杯热咖啡。我还没厚脸皮到只点一杯咖啡就赖在店里一个小时以上不走。

小说持续描述刑警如何调查与遇害的一石博士相关的人物。那些关系者以宇宙物理学的研究员为主,刑警每调查一个人,就会出现与法金教授交谈时相同的情节。各研究员会针对自己的研究主题论述,我猜作者想从中暗示读者,他们是否与一石博士处于对立的立场。

“宇宙泡沫结构”、“摇晃”、“大引力子”等理论接连出现,光阅读那些说明便要耗费许多精神。不过我觉得那是甜蜜的负担,让我心生一种正在接触理科世界的喜悦。

法医检查了一石博士的遗体,发现果然有人刻意使他的血管老化。在这段描述中,从未听过的医学与生命科学专门术语也如洪水般袭来,我感到非常畅快。

四处查访之下,警方发现这间国立超尖端科学研究所正进行一项规模庞大的计划──隔离培育理科人,而主导者便是一石博士。

这些内容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决定更仔细阅读。

6

摘自《超理科杀人事件》

“能不能请哪位仔细说明这项计划?”县警总部的刑事部长问道,这起命案不是单靠搜查一课的一个小组就能处理的。

刑事部长面前的圆桌围坐着来自各研究小组的十多名研究员代表,无人立即回复刑事部长的提问。不久,一名坐在中央的研究员起身,他是研究所的副所长恩田博士,也是分子生物学界的权威。而所长则为已故的一石博士。

“这项计划的正式名称是婴儿科学家计划。简单地说,便是集中具理科天分的婴儿,自幼施予专业教育。”

“哈哈,就是所谓的英才教育机构吗?”

“以往的教育方法是让不特定多数的孩子全接受相同教育,再举行考试,从中挑选出适合学习理科的人。不过这种方法有许多问题,最大的漏洞就是欠缺正确性。以目前的考试制度来说,只要学会应试技巧,即使没有理科天分也能在数学或物理上拿到高分,这样便无法找出真正的理科人。其次是太浪费──这里指的浪费,包含品质与时间。总而言之,教导不适合的孩子学习理科知识是在浪费力气,只会剥夺适合学习理科的孩子的时间,成为他们的绊脚石。常有人说现在的孩子都不学理科了,那是结果论,是原本具有才能的孩子受主流意见影响而未学习理科所显示出的表象。”

“可是如果不举办考试,就不晓得哪个孩子具备理科才能了,不是吗?”刑事部长以看外星生物般的眼神扫视所有人。

听他这么一问,恩田博士以略带怜悯的目光望着刑事部长。

“一个孩子是否具备理科才能,在还是胎儿的阶段,不,极端地说,在更早之前就能知道了。”

“咦,是这样吗?”

“譬如说,不单个性深受遗传影响,学习能力、智力、信息处理能力也是如此,因为这些都必须仰赖大脑的葡萄糖代谢能力、活力来源的atp合成能力、神经元的传导速度……”

“……意思是‘龙生龙、凤生凤’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页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