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二章 大明的地理大发现,自漂流鸭始(1/2)
“你把大明海部分的沧溟流搞清楚,具体流向何方。”朱祁钰交待的十分明确。
在彭遂眼中,沧溟流支流至渤海湾打了个卷,南下而去,具体流向了何方,彭遂并不清楚。
沧溟流经过了两次的分流,第一次是在琉球群岛的国头北山府分流,一部分流向了太平洋,支流流向了济州岛。
在济州岛,支流再次分流,一条支流穿过了朝鲜海峡,流入了鲸海。而另外一部分流入了大明海,渤海湾。
朱祁钰只是彭遂搞清楚大明海域内的洋流。
把大明海的洋流搞清楚之后,会加速大明海域内商贸的循环。
“那国头北山府向东而去,流入东洋的沧溟流呢”彭遂知道陛下说的是什么,但还是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东洋就是倭国、琉球、鸡笼、吕宋以东的大洋洋面。
毫无疑问,在国头北山府分流向东的沧溟流,才是最大的那一支。
那代表了未知。
朱祁钰犹豫了下问道:“你想去吗”
朱祁钰当然知道那条沧溟流流向了何处。
那条沧溟流会通往北美洲,在北美洲再次分流,向上变成加利福尼亚暖流到阿留申群岛,向下变成加利福尼亚寒流,从赤道以北再次回流到吕宋、鸡笼、琉球等地。
这条环流叫做北太平洋环流。
彭遂点头说道:“想。”
这条暖流一路上,都是无人区,没有淡水,没有食物,没有补给,是远洋航线,而不是近海航线。
想要打通这个航路,岂止是难字了得
朱祁钰犹豫了片刻说道:“暂时先搞明白大明海的沧溟流吧。”
大明海的洋流是眼前迫切的需要。
只要搞明白了大明海的洋流、季风,就可以加速万里海塘的贸易,这是家门口的洋流,可以十分有效的节省航行的时间,促进商贸往来。
让南海诸国的原材料进入大明,然后生产再加工后,送入朝鲜、倭国、琉球、吕宋、婆罗洲、爪哇、占城、交趾等地。
丘濬提到了三重羁縻政策。
第一层是军事羁縻,类似于缅甸宣慰司、老挝宣慰司、大古剌宣慰司、底马撒宣慰司等,第二层是政治羁縻,类似于琉球国王、朝鲜国王、瓦剌、鞑靼、兀良哈诸王。
第三层则是经济羁縻,这也是最繁琐的部分,如果能够加速货物的流动,无疑有利于大明朝对外的经济羁縻。
朱祁钰看着彭遂失望的表情说道:“朕有个想法。”
大明皇帝朱祁钰,总是有很多奇思妙想,大明朝臣们,早就见怪不怪了。
朱祁钰笑着说道:“我们可以制作几十万只的木头鸭,从你说的分流点抛洒,若是大洋真的有海中河流,他们必然循环往复,生生不息,这些木头鸭,就会回到琉球。”
在二十世纪,有一艘大船载满了两万八千只黄鸭子玩具,这些玩具在阿留申群岛以南洋面遭遇了风暴,随后沉没。
这两万八千鸭子却浮了上来,开始了他们的奇幻漂流之旅。
无数海洋爱好者,专门组成了爱玩具鸭组织,探寻洋流的秘密,这些鸭子的流动,代表了大洋的血脉。
这些鸭子在阿留申群岛以东开始环球航行,顺着阿拉加斯暖流,过白领海峡,入北冰洋,进入了大西洋暖流。
而另外一部分的鸭子,则乘坐加利福尼亚暖流,在北赤道暖流至鸡笼岛,飘到了琉球。
一部分的鸭子,在太平洋赤道逆流开始了打转,最后飘入了西风漂流和南极环流之中。
朱祁钰这次直接抛洒了几十万只鸭子,就是类似于浮标的作用。
只要从琉球释放的鸭子能够飘回琉球,朱祁钰就让彭遂带着人去环太平洋考察,看看这天下究竟有多大。
大明的地理大发现,由漂流鸭开始。
现在就去,实在是太仓促了,但是朱祁钰可没说要放弃。
彭遂眼前一亮,这个法子好,如果这些鸭子从琉球释放,然后又能飘回来,他就可以说服人,跟着他一起去冒险了。
“这是李宾言从松江市舶司来的奏疏,他们发现了一个鸡笼岛,这个岛大约有三分之一个浙江大小。”朱祁钰将李宾言的奏疏递给了彭遂。
不是朱祁钰不想地理大发现,而是大明连家门口的鸡笼岛,都没有展开测绘,就急吼吼的跑去发现美洲,这就有点主次不分了。
鸡笼岛(tw),纵八百里,横三百里,面积大约有0.3个浙江,四面环海,正中有一条鸡笼山脉。
迎风坡和背风坡有大量的土地,岛上大约有三分之一是耕地面积,年降水量大约等同于广州等地,土地肥沃,岛上有黎民不足三万人,而且还是三国时,逃避兵荒马乱渡海过去的汉民。
李宾言在奏疏中用了一句话描述土地肥沃:鸡笼近山沃衍宜稻,一年耕有五年之食。
一年耕种的产量够五年吃的了。
但是根据李宾言最保守的估计,鸡笼岛上,最少有5000万亩耕地,也就是五十万顷。
这些地是一年三熟之地,而且背风坡的开发难度较低,水系发达。
大明最尊贵的襄王殿下,账面上有四万顷田免税,在大明一体纳粮的推动下,襄王府账面上的田亩立刻萎靡,挂靠在襄王府的田亩,离开了襄王府的账目,襄王实际控制田亩也就一万余顷。
在李宾言最保守的估计中,鸡笼岛的耕地大约等同于五十个襄王府。
大明从洪武年间到崇祯年间,一共册封了六十六位亲王,把亲王都扔到岛上,也是绰绰有余了。
这是家门口的地理大发现。
这是自从度数旁通以来,通过经纬度绘测得到的结果。
在大明的尺度下,每一经度的距离=222xcosθ(里)。θ就是维度。
好人兀鲁伯对于球面几何和正弦余弦的贡献是巨大的,大明的度数旁通的绘测方式,给大明带来了许多的变化。
过去认知上的错误随着《寰宇通志》的不断修撰,逐渐被修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