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朕就是亡国之君 > 第七百一十章 世世相保,垂利无穷

第七百一十章 世世相保,垂利无穷(1/2)

目录

生产资料就是世袭的桥梁,在大明,土地就是最大的生产资料。

兴安确切的知道了陛下为何要对土地进行集体化农庄化,目的就是减少这种世袭制的危害。

相比较收租,出海贸易,会增加更多的不确定性。

朱祁玉拿起了桌上的奏疏,处理着来自京师的政务。

沉翼沉不漏作为户部尚书,延续了户部一贯的、一毛不拔的特性,和计省一起,对大明的支出,进行了吹毛求疵的盘查。

一如往常的抱怨着以工代赈的庞大支出,一方面又在积极推动着以工代赈,因为沉翼也明白,要想富先修路,这路是必须要修的,但是昂贵的造价,也让沉不漏牢骚满腹。

“沉尚书作为师爷是极为合格的。”朱祁玉看着手中的奏疏感慨的说道。

沉翼在奏疏中提出了自己的谏言,他认为景泰通宝到御制银币之间需要新的货币,景泰通宝的价值太低,御制银币的价值太高。

换算到后世就是大明眼下的货币只有一百元和一分币,这显然是不符合货币规律的。

一枚御制银币等于七百枚景泰通宝。

既然要推行记账货币,就应该完善整个货币体系。

在这个基础上,沉翼希望增加大小钱以便民。

具体而言是增加面值为十的景泰通宝铜钱,这是小钱,再增加面值为一钱银的御制银币,这是大钱。

这样大明就有了铜钱、十枚面值铜钱、一钱银御制银币和一两御制银币。

朱祁玉最终朱批了沉翼的奏疏。

一钱银的御制银币,仍然含银七成,依旧可以吹响,依旧十分的精美,比御制银币小了一圈,但是一钱银的御制银币,朝廷和内帑的收益并非三成,而是两成半,因为成本增加了。

制造一枚一两的御制银币和一枚一钱的御制银币,所需要的工艺、工匠劳动时间都是一样的。

沉不漏一改往日的扣扣索索的性子,少赚钱也要方便百姓

沉翼是大明的师爷,一切以朝廷的财政收入为主,这人属于典型的保守派,连朝廷有点赤字都无法接受。

朱祁玉想发行点国债,沉翼都扣扣索索,一副朝廷问百姓借钱,暴政虐政的车轱辘话一直说,还跟皇帝砍价到了五百万银币,说到底,沉翼就是不想付利息罢了。

沉翼赚钱小妙招,就在这十枚铜板面值的景泰通宝身上。

十枚铜板只是面值,其大小要大于景泰通宝,却远没有十倍,只是大了一圈,成本上涨了不到两成,面值却涨了十倍。

翻译翻译,就是铜制的小额大明宝钞。

李贤在南衙僭朝出仕的时候,曾经跟僭朝的主事孙忠、僭朝文武算过一笔账,就是维护一个朝廷的成本极其昂贵甚至是入不敷出。

但是贵有贵的好处,贵就有权力,发币权也是一种权力,只要大明百姓认可这个面值十枚铜钱的景泰通宝,大明的记账货币就跨出了一大步。

以大明朝眼下钱荒的状态,不计后果发行宝钞,百姓、商贾捏着鼻子也就忍了。

连盐引都拿出来当钱用的势要豪右、富商巨贾们是不会挑挑拣拣的。

毕竟新大明宝钞精美无比,还能到宝源局承兑御制银币,实在不行也能到倭国换取倭银。

沉翼是个合格的师爷。

另外一位合格的师爷,大明工部尚书石璞,第七十二次上书乞骸骨致仕。

石璞年岁已高、精力不济,上次要到开封府治理黄河,就已经开始上书请旨致仕,但是朱祁玉一直以【石尚书看起来很有精神】给否了。

时至今日,石璞已经真的打不动灰了,言词之间,颇有一种再不准就只能自缢以谢天恩。

朱祁玉终于准了石璞的请辞,给石璞加了太子少师,送到了讲武堂养老。

大明现在的致仕和以往的致仕却不相同,现在致仕不再视事,但是并不回乡,而是仍留在京师,加太子少师官,住官邸,俸禄领到逝世的那一个月,不满月按满月算。

可谓是恩荣至极。

这是景泰朝的退休制,大明朝正四品以上京官,致仕不离京,加官一级,朝廷荣养。

朱祁玉付出了俸禄,但是减少了一个乡贤的诞生。

万历十年,张居正死后,申时行接任了内阁首辅,这个和稀泥的老好人和稀泥,随着万历皇帝的怠政,终于和不下去了,在万历十九年请辞归乡。

苏州府在叶向高的支持下推行役田之法,就是将劳役按照黄册进行了摊役入亩,这不是让老申家服役吗

结果申时行立刻就带头闹了起来,还威胁当时的浙江巡抚胡雅斋要上京询问陛下为何有辱斯文。

申时行的理由是[世世相保,垂利无穷,非所谓三代之道公其义而不私者欤]。

这个理由道尽了官选官到世袭制的真谛,世世相保,垂利无穷。

朱祁玉搞这个离退休制度,完全是为了防止这些权倾朝野的明公们,回到地方之后,作威作福,形成新的高赀着姓、仕宦子孙。

减少缙绅、宗族这个蛀虫对大明这棵大树的伤害,首先就要减少缙绅和宗族的诞生。

这个离退休制度会加官一级,那于谦这种加无可加,又该如何办

在奉行可持续竭泽而渔的陛下手下,于谦还想退休

而新任的大明工部尚书是工部右侍郎、江淮厂总办王卺。

大明工部尚书的人选有前往胜州厂的蒯祥,有江淮厂总办王卺,有大明治水至师、巡河御史徐有贞。

徐有贞和大明皇帝在观澜阁送行外逃富户缙绅,算是纳了投名状,于谦安排徐有贞一起送行,目的也是把徐有贞拉上船,消除间隙。

但是朱祁玉犹豫再三,还是没有把工部尚书的位置给徐有贞,而是让他老老实实的继续治水。

“于少保问徐有贞要不要回朝,他自己说不要回京要治水的,这可不是朕对他有偏见啊。”朱祁玉朱批了新任的工部尚书,对着兴安解释了下自己的人事安排。

无论是能力还是名望,徐有贞都非常适合工部尚书这个师爷的位置,王卺虽然在正统六年已经代替了前任工部尚书吴中成为工部尚书,后来又跟王振起了冲突被迫致仕。

但是论能力、论名望,徐有贞远强于王卺。

兴安接过了奏疏,看到了上面工部尚书王卺的名字,俯首说道:“陛下说的是,是徐御史自己放弃回朝为官,一心只想服波平浪,安民生息。”

兴安满是笑意,就是陛下让徐有贞回来,徐有贞也不敢啊。

有一个天天盯着他,随时打算砍了他的皇帝在,他敢回去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页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