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九 东家西家罢来往(九)(1/2)
袁宗第在协助光复太原之后,随着行辕行动。后来皇太子行辕迁往真定,却把他留在了的太原。虽然门口有明军站岗,貌若软禁,但只要他本人不出门,下人出去买卖物事,或有故人往来拜访,都不会被刁难。
朝廷的确守诺赦免了袁宗第叛乱之罪,褫夺伪爵,但下人们称他“侯爷”并没人出来非难。有时候官面上的人物前来,也有称他“绵侯”的。这种时候,袁宗第只能表示不敢,同时忏悔一番过去的所作所为。然而他很快就发现,那些称他“绵侯”的人,其实并不把他当回事,也不是有心要戳他的伤疤。
这种突然之间被人无视的感觉,让袁宗第颇有软绵绵的无力感。
终于,旧主李自成的死讯传到了太原,袁宗第知道自己的平静生活就要结束了。一想到再次身负重任,往来高山险峻,他颇有些小激动,日日倚门盼望皇太子的令旨。
终于,真定来的使者站在了袁宗第面前,呈上皇太子殿下手书。
袁宗第早就准备好了行囊,与家人告别,次日一早城门才开,便带着随从护卫离开了太原,一路朝南疾驰而去。他的任务是四川联络刘宗敏、田文秀等等闯营主力。
刘芳亮与袁宗第的情况大同小异,不过他得去甘肃找李锦(李过)和高一功,路途更远一些,而且必须穿过清军控制区,所以危险程度更大。
在吴三桂攻破延安之后,李锦和高一功南下之路就被截断了。因此他们只能从陕北退往宁夏卫,然后从宁夏卫转到兰州与载侯党守素会师。这也是原历史剧本中两人的走法,只是原历史剧本中,贺珍一度降清,在汉中狙击李锦、高一功、党守素,而现在的贺珍却仍旧是顺军的忠臣良将。
刘芳亮的任务就是赶往兰州,劝李锦、高一功、党守素归降大明。有这一支将近十万众的军队守在西北,联合驻守甘州的米喇印和丁国栋。清军等闲不会撞上去。
照原历史剧本论述,米喇印和丁国栋最初是明朝守将,后来投降大顺,再后来投降满清。多尔衮颁布剃发令之后,军中必须剃发,由此而激发了所谓的“西北回乱”。
如今的清军肯定无力西进,这件著名的历史事件自然也就不会发生。
至于汉中贺珍部,得知李自成死讯之后,第一时间就联合了罗岱、党孟安、郭登先等心腹副将,通报起义。投向大明。汉中守将孙守法顺势接收了贺珍部占据险要关城。就算贺珍有心反复。也得脱一层皮。
不过因为朱慈烺积累下来的信誉,让贺珍表现得很淡定。袁宗第赶到汉中之后,与贺珍会晤一夜,贺珍最终选择了在汉中安家退伍。当个大地主。其心腹副将也都与他一样,选择了拿土地过安生日子。亲随家丁则理所当然转成了他的佃农,少数人也分到了自己的土地。
最后余下的数千兵士,或是不想种地,或是没地可种,都划归孙守法部。孙守法一方面在驻地开展军屯,一方面又有了湖广粮食支援,对于扩充的这数千人马来者不拒,派了亲信家丁前往统御。正式受命为汉中总兵官,信心满满地肩负起汉中防御战的重任。
……
崇祯十八年六月,夏收在即,西南风起,一艘艘满载粮食的大海船从越南会安(距今岘港之南三十公里)。趁着季风驶往广东。
在其中一艘大船的船首,矗立着一个蓄着长须,头戴儒巾的中年男子,他姓沈名逸文,乃是总督两广军事兼广东巡抚沈犹龙的远房侄子,与提督山东水师的沈廷扬也有亲戚关系。在中了举业之后,沈逸文便无心科举,奔赴族叔沈犹龙幕中,负责钱粮民事。他之所以会出现在这支船队里,正是奉了沈犹龙之命,前往越南会安,筹集粮食。
此时越南正处于北郑南阮割据局面,阮氏为了对抗北方的郑氏,在会安开埠,招徕各国商贾,富国足兵。会安因此成为东南亚重要的贸易港口,因为距离琼州(海南省)只有七天海程,顺风到广东也只要半月光阴,所以明商多有在会安安家立业者。
沈逸文到了会安之后,只觉得这里与广东府县几乎没有差别,尤其是明人聚集的明乡社,其中子弟一样身穿明服,说闽、广方言,用的是汉文汉字,一不留神就会遗忘自己身在外国之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