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 短时间横跨数百年的发展落差(1/1)
运输所横越的往往不只是不同的地区,
还是不同的社会区域,
乃至几乎不同的历史时期。
世人常认为运输是将东西从此地运到彼地(往往是从生产者运到消费者手上)的一种手段。运输涉及的是地理上的变迁。但事实上,运输所横越的往往不只是不同的地区,还是不同的社会区域,乃至几乎不同的历史时期。咖啡豆从墨西哥恰帕斯的种植园运到美国境内烘焙机的过程,就是很好的例子。
咖啡树种于索科努斯科(n),墨西哥恰帕斯州南部一个人烟稀少的偏远地区,1870年代开始种植。这地区人口稀疏,地形陡峭崎岖,河流少,不久之前还只有少数道路,根本没铁路,经济发展条件不佳。但这里的土壤极适合种植咖啡,同样重要的,土地便宜且易于取得。但除非该区生产的咖啡豆能卖到外面,否则无利可图。事实上,该区的咖啡豆,通过一非常古老、石器时代形式的劳力,送到现代世界的咖啡饮者手里。墨西哥有些地区与外界严重隔绝,连马都很难进入。人类学家鲁斯(jan r)推估,有五千名玛雅印第安人,受迫以劳役抵债(habilitacion)的形式,各背负五十公斤的咖啡豆,运送到外地。玛雅人将咖啡豆运下山,沿途经过陡峭滑溜的山径和数十座索桥,抵达河港,然后上船运往海边。单程至少三或四天。采取这种运输方式,不是因为纯粹的技术问题(资金、地形、可取得的动力)而不得不如此,而是残暴的劳役制度规定如此。即使在19世纪结束时,强制性劳役仍屡见不鲜。许多观察家称此为奴隶制。恰帕斯高原上的有钱地主,可以要求玛雅印第安人贡献劳力。玛雅村落贡献劳役,以换取低度的自治。付劳役的工人只领取少量工资,因此用印第安人运货比用骡子运货,成本更低。更理想的是,印第安人可能债务缠身,只能用劳役抵债,而债务不因人死而消失,其家人还要负责偿还。因此,长长的印第安人龙,背着装着阿拉比卡咖啡豆的袋子,蜿蜒走在热带河谷的小径上。
这种古老的劳力,进入20世纪后仍未消失。泛美铁路于1901年开始兴建,1908年接通到墨西哥湾岸。铁路运输促进咖啡树种植,1900—1910年产量增加了一倍。但这种现代运输工具,其实增加了对将咖啡豆从种植园运到铁路站的玛雅搬运工的需求。直到1925年时,整个恰帕斯州仍只有七辆卡车!
装着咖啡豆的袋子由装卸工搬上船,但货物一运抵纽约,即进入截然不同的世界!咖啡豆袋常由汽轮运往布鲁克林的纽约港区公司(new york dock pany),该公司的码头区长4公里,有34座突码头,仓库容量超过184万立方米。20家轮船公司的船定期在这里停靠。吊索一次卸下10到15个重60公斤的货袋,四轮卡车装满25个货袋后,运到电动起重机旁,改由起重机将货袋转运到三层楼中的其中一层,接着咖啡豆接受抽样检验,卖出,装上火车,因为主要的卡车货运公司都有铁路通往这港区公司。
生咖啡豆由火车运往烘焙工厂。伍尔森香料公司(wooln spicepany)设在俄亥俄州托莱多(toledo)的工厂,是1910年时全球最大、最现代化的咖啡豆烘焙工厂之一。输送带将生咖啡豆从私人的专用铁路线送到伯恩斯(burns)烘焙器受料斗,在受料斗里烘焙。烘焙过后,经由斜槽倒进冷却器,再从冷却器送进贮料斗,贮料斗里有滤网和去壳器去除杂质。最后咖啡豆送到自动称重机、包装机。自动化设备让五层楼工厂里的五百名工人,一周可烘焙四十五万公斤的咖啡豆!装袋后的咖啡豆,送到四十州约二十万家店铺贩卖。1910年时,已有庞大的货车队负责将烘焙过的咖啡从火车站送到零售商手里。
这些咖啡豆由债务缠身的印第安人亲手采摘,由他们背出墨西哥丛林,最后由蒸汽、煤所驱动的汽轮、火车,由电力驱动的输送带,由汽油驱动的卡车,完成其运输旅程。它们不只从一个大陆移到另一个大陆,由一个国家移到另一个国家,还从一个历史时代移到另一个时代。纽约的工厂、码头和恰帕斯的丛林差异何其大,但通过世界贸易,两者紧密连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