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典文学 > 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 > 一 拥有殖民地的时代,失去殖民地的时代

一 拥有殖民地的时代,失去殖民地的时代(1/2)

目录

世界面临总体战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一聊第一次世界大战吧。这场世界规模的战争发生在协约国与同盟国之间,协约国方面由塞尔维亚、英国、法国、俄国等国组成,奥匈帝国、德国、土耳其等国则组成了同盟国。一战的开战时间是1914年(大正三年)7月28日,德国最终接受停战协议、结束战争的时间则是1918年11月11日,双方在第二年缔结了和平条约。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一战期间全世界和日本的伤亡人数。相比全世界总计阵亡1000万人、伤2000万人,日本仅因为进攻青岛伤亡了1250人,这之间的差距非常大。尽管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数以千万计的牺牲者,但日本却只有1000多人的死伤。

因此,关于这场战争改变了什么这一问题,要将全世界和日本的情况分开考虑。在世界层面,三个重要的欧洲帝国崩溃了,这可以说是最大的变化。首先崩溃的是统治俄国的罗曼诺夫王朝。作为协约国一员的俄国,因为长期的战争造成了国内的动乱,于1917年3月(俄历2月)首先爆发了二月革命,沙皇的统治被推翻。11月(俄历10月),列宁与托洛茨基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发动十月革命,建立了工农兵政权。接下来是身为同盟国核心的德国,因为1918年11月国内劳动者发起的武装暴动,皇帝威廉二世逃亡,德意志帝国就此灭亡。德国的盟友奥匈帝国在之后也因为战败而四分五裂。在帝制瓦解之后的1919年,在德国诞生了魏玛共和国,俄国则历经外国干涉与内战摧残,于1922年建立起了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在日本,虽然以天皇为中心的立宪君主制尚未出现动摇。但是,大正天皇因为幼年时期疾病的影响,体质一直相当虚弱,这个时候病症更是进一步加重了。同时,又有传闻说政府要出兵西伯利亚(因为俄国与德国单独媾和并脱离协约国,害怕战线瓦解的协约国于是计划对俄国内战进行干涉,日本是最积极的参与者),导致国内米价高涨,各地都发生了米骚动。面对这种情况,元老山县有朋决定推举原敬为首相,这一举动可以说是当时出现的最大变化。因为在这之前,当元老向天皇推荐首相人选时,资格最老的山县一直反对政党内阁。但是面对恶化的内外形势,山县不得不同意原敬出任首相,政友会于是成为执政党,政党内阁由此诞生。除外务大臣和陆海军大臣之外,原敬内阁的成员全部由政友会的成员担任,可以说是一个真正的政党内阁(1918年9月29日至1921年11月4日)。虽然这与世界的激烈变化不可同日而语,但是政党内阁的成立依然算是一个相当大的变化。

我们在序章中已经说明过,当在战争中出现大量的死伤者,国家就有必要更新社会契约。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样的总体战也不例外。三个帝国崩溃后分别成立了共和国,这也是新的社会契约形成的表现吧。另外,这场战争中的参战各国普遍都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因此出现了通过建立国际组织来避免战争再次发生的构想,这种构想在1920年以国际联盟的形式实现,而国际联盟某种意义上也象征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相对之前的战争所具有的新的特征。

在帝国主义时代,一个国家拥有殖民地被视作理所当然。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对于这种行为的批评开始出现了。对于殖民地的竞争正是大战发生的原因之一,各国也由此开始反省殖民制度。所谓帝国主义,一般是指某个国家对其他国家进行支配,从而使自身处于政治与经济上的优势地位。一直以来,以国家之名公然掠夺殖民地以及发展保护国等行为,在这以后不会再得到无条件地承认了。当协约国一方处理原属德国的殖民地时,国际联盟采取委任统治的形式。赤道以北的南洋诸岛等原属德国的殖民地,正是通过委任统治的方式落入了日本手中。

日本一贯追求的目标

虽说掠夺殖民地的行为已经不再被认可,但世界也不会在转瞬之间就变成满是圣人君子的地方。必须承认的是,委任统治在本质上与殖民统治并没有区别。不论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在殖民地方面,日本从这次大战中获得了什么呢?日本对于殖民地的态度,是否与在过去的战争中一样呢?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一点吧。

日本通过甲午战争,获得了中国的台湾和澎湖列岛;通过日俄战争,获得了关东州(旅顺、大连的租借地)、东清铁路的南部支线(长春到旅顺)和其他附属的煤矿及铁路沿线的土地,并在日俄战争结束5年后的1910年(明治四十三年)吞并了韩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本获得了德国在山东半岛的权益以及赤道以北的德属南洋诸岛,这些都是日本逐步取得的。此前我们提到过的马可·皮第教授是美国顶尖大学之一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者,他对日本的殖民地统治的特征很有研究,皮第教授认为:

在近代的殖民帝国当中,像日本这样以清晰的战略思考为导引,并在政府领导层内部有着对于战略的慎重考虑和广泛的一致见解的国家非常罕见。

日本所领有的殖民地,都是基于符合日本的战略利益这一最高宗旨来取得的。

在皮第教授的以上论述中,最重要的是“战略利益”这个词。我们回想一下日本所取得的殖民地,确实可以说几乎全都关乎国家的安全保障,也就是具有明确的军事目的。中国的台湾与福建省隔台湾海峡相望,台湾海峡对于海上交通运输非常重要。朝鲜半岛与日本之间则是朝鲜海峡,关于这里的重要性,施泰因教授已经解释过了。

为了与日本进行比较,我们也来看一看英国、法国、俄国这些欧洲帝国主义国家的情况吧,这些帝国主义国家是因为什么样的理由而寻求扩大殖民地的呢?在工业革命前,15—18世纪前后,实行君主专制的欧洲各国为了增加国家财富而采取的贸易政策被称为重商主义,大家可以结合这一点来思考这些国家获取殖民地的理由。

——为了扩大市场,刺激经济。

没错。商业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从15世纪前后开始,欧洲国家就开始为了获得资源与市场而开拓殖民地。

——以类似种植园的模式,有效率地大量生产农产品。

所谓种植园模式,就是在殖民地的广阔土地上大规模地种植单一作物。这种模式在亚洲和非洲都曾被推行,用于生产茶叶、咖啡、可可和天然橡胶等作物。还有其他想法吗?

——为了传播基督教。

丰臣秀吉和江户幕府禁止基督教的一个理由就是,害怕西班牙、葡萄牙等国通过传教与贸易,扩大对日本的影响。而荷兰与中国则被认为是专心进行贸易的国家,所以依然允许与它们进行贸易往来。还有吗?

——……

嗯,暂时想不到了吗?那就由我来说吧。通过向海外殖民地输出移民,来解决国内的人口过剩和失业问题,这种获取殖民地的理由属于社会政策的一种。在俾斯麦和威廉二世时期的德国,就采取过这种政策。对于日本来说,虽然以上因素也必然存在,但军事用途同样是日本获取殖民地的一大目的。或许正如皮第教授所言,日本对于殖民地的这种考量,是很少见的。

日美战争的恐慌

为什么日本会参与到这场主战场离自己很远的世界大战中?如果能明白这一点,就可以理解日本为什么会去夺取德属南洋诸岛和山东半岛的权益了。

1914年(大正三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与日后造成数千万人死伤的战争相比,引发战争的导火索显得有些无足轻重。一个月前,奥匈帝国的皇储被亲俄派的塞尔维亚人刺杀。当然,在这之前巴尔干半岛的民族问题,德国、奥匈帝国与俄国的对立等问题,早已深刻存在。在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后,8月4日,与俄国结盟的英国对德国宣战,波及全世界的战争就此开始。

8月23日,日本向德国宣战。日本这次参战其实有点蛮干的感觉。

这一次的主角是第二次大隈重信内阁的外务大臣加藤高明。当时,大正天皇正在位于栃木县日光田母泽的御所避暑,加藤高明不请自到,在半夜赶到了日光,得到了天皇对于参战的裁可。德国就像日本的老师,一直以来是日本在科学、军事、技术等方面学习的榜样。元老山县等人对于参战颇为犹豫,但是加藤高明却已经非常积极地着手加入战局。

那么这个时候,岛国日本希望通过对德开战,从而在安全保障方面获得什么样的利益呢?一个常见的说法是,当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时,日本趁火打劫,强化了其在中国的影响力。这个事实无可否认,在列强没有余力向亚洲输出商品时,日本对中国的出口便增加了。不过,这是从经济角度来考虑的,军事战略方面又如何呢?日本把这场战争视作一个机会,希望趁机获得什么呢?作为提示,请大家想一想海军方面的问题。

——南洋诸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页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