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典文学 > 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 > 二 战争扩大的理由

二 战争扩大的理由(1/2)

目录

激烈的淞沪会战

在第四章的最后,我们提到过胡适在1935年做出的论断。1941年,胡适作为中国驻美大使,在美国华盛顿见证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胡适在1935年的论断中,呼吁中国政府做好准备,在三四年的时间里承受住日本进攻中国内陆并全面封锁海岸线的压力,然后才能等来美苏的参战,让局势转变。接下来,我们就把视角转向中国战场。在本土抗击侵略的中国,其抗战的决心确实非常坚定。

1937年7月在北京郊外引爆的中日全面战争,从华北地区扩大到了华东,国际大都市上海也成了战场,中日双方进行了包括空战在内的激烈战斗。上海的战斗从8月13日开始,一直持续到11月9日。根据记录,在将近3个月的战斗中,日本陆军阵亡9115人,伤31257人。在8月13—21日的8天时间里,海军的死伤人数就达到了465人。中国军队的顽强作战给日军造成了相当大的损失,在参谋本部派往前线观察战况的西村敏雄的报告中,可以看到这样的记录:“敌军的抵抗非常顽强,其第一线兵力约有19万人。”

外务省的亚洲局局长石射猪太郎在8月17日的日记中也显得很没底气:“中国将大批部队派往上海,企图歼灭陆战队,面对这种情况,可以支撑几天呢?陆战队总部不会被攻陷吧?”这里提到的陆战队,是指日本海军为了进行地面作战而设立的部队,正式名称是海军特别陆战队,总兵力约为5000人。外务省的官员担心这支部队会被全部歼灭。

伊东政喜作为第101师团的师团长参加了上海战事,他在与中国军队真正交手之前,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他(指蒋介石)应该是想通过持久战,来求得第三国的同情或是俄国(苏联)的支援。蒋介石这种把希望寄托于外国的态度,真是可悲。”伊东政喜认为,中国在上海建立起牢固阵地,拼命坚守,做出一副拼死决战的样子,只是为了获得苏联或其他第三国的援助。但是,当他与中国军队实际交战以后,其看法出现了极大的转变。伊东是参加过日俄战争的老将,他在10月10日的日记中写道:“敌人的顽强堪比日俄战争时在旅顺的俄军,在某些方面可能还在其之上,不论我方如何炮击,似乎都要坚守至全体阵亡为止。”他认为,与日俄战争中旅顺会战时表现顽强的俄军相比,中国军队有过之而无不及。

中国军队作战如此顽强,首先当然是因为“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所做的种种侵犯中国主权的行为,使得中国国内的抗日情绪高涨。还有其他的原因吗?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在第四章的最后部分,我们提到过一个国家曾经短暂性地支援过中国。

——德国?

没错。我们都知道德国在1940年9月27日与日本签署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德国是日本的二战盟国。但是,直到1938年5月12日承认“满洲国”,明确与日本合作之前,德国是向中国出口武器最多的国家。除了武器和军需品,德国还向蒋介石派出了军事顾问团。由德国军事顾问团训练的中国部队,是用戴姆勒—奔驰卡车运送到战场上的。没错,就是那个制造豪华车的奔驰,奔驰卡车的性能想来要比日军用的国产卡车好得多吧。

中国与德国之间的武器买卖,使用现金或货物进行结算。中国拥有不少德国需要的矿产资源,比如钨矿,中国用这些物资换回了不少德国的工业产品。中德之间的这种关系主要是经济层面的,而中国与苏联的合作则更多地体现在军事层面,两国在1937年8月21日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根据这一条约,苏联向中国提供924架飞机、1516辆汽车、1140门大炮和9720挺机关枪,并以志愿军的名义派遣了苏联飞行员参战。苏联认为,与日本发生军事冲突是迟早的事,如果能够让中国在苏联做好对日战争的准备之前,为自己争取一些备战的时间,给予这种程度的军事援助完全不是问题。

英美也对中国进行了军事援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两国的援助还带有一些道德意味。由于英美在中国的各主要城市都拥有大量的经济权益,所以无法容忍日本独占与中国的贸易。1938年12月,美国向中国提供了2500万美元的借款。通过这种援助,中国可以向美国购买相应金额的物资。即使中国海岸线已经被日本封锁,但是物资仍然可以经由中国香港运入内地。

另一方面,1939年1月,美国禁止向日本出口飞机及相关零部件,并在同年7月26日宣布废止《日美通商航海条约》。这是美国对日本的警告:“日本真的准备倡导东亚新秩序,施行旨在实现日本对东亚的经济支配的政策吗?如果这种政策持续下去,美国将不惜与日本对立。”

日军接连攻陷上海、南京及武汉以后,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一中国的工业和文化中心已经处于日本的占领之下。在武汉陷落的1938年10月左右,英国开始担忧中国会在与日本的战争中落败,害怕丢掉了这么多国土的中国将变得任由日本摆布。于是在1939年3月,英国也开始对中国提供旨在保持币值稳定的贷款,避免中国货币贬值带来的中国经济崩溃。来自英国的物资经由中国的香港、广州及法属印度支那(今越南,当时是法国殖民地)等地,也就是所谓的援蒋路线(即运送援助蒋介石物资的路线),进入中国内陆地区。

南进的主观原因

虽然贸然评论某个国家的国民性格是相当奇怪而且不可靠的,不过,在日本人的性格里,确实存在那么一些乖僻之处,容易一个人闹别扭。(笑)在看到苏联、美国和英国援助中国之后,日本就发脾气了,为什么大家只帮着中国呢?当然,这一切都是因为日本先挑起了战争,企图用武力逼迫中国改变对日政策,但是日本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到1944年底左右,日军占领了中国东北、华北、华东以及华南的大片地区。一般而言,一个国家有这么多的领土落入敌方手中,就算投降也不奇怪。日本在分析了中国坚持抗战的理由后认为,原因在于中国背后有英、美、苏等国的援助。既然如此,只要切断援蒋路线就可以了。切断援蒋路线,就需要控制法属印度支那的机场,然后日军飞机就可以从这些机场起飞,轰炸运输援华物资的车辆和船只。这无疑是英国在援助中国时最为担心的情况。英国虽然在附近拥有中国香港、新加坡等殖民地,但这时还没有做好防御日军进犯的准备。

出于尽早结束中日战争的主观目的,日军开始实施入侵法属印度支那的计划。入侵行动共有两次,分别是1940年9月对法属印度支那北部的入侵和1941年7月进一步入侵法属印度支那南部的行动。继中国之后,日本又剑指法属印度支那,竟然如此大胆,一个接一个地侵略别国的领土。日本敢于入侵法属印度支那的一大原因就在于,这个地方是法国的殖民地。在说明这一点之前,让我们回顾梳理一下二战初期法国的表现。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后,英法在9月3日对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由此爆发。1940年上半年,德军先后进犯挪威、丹麦、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及法国,并在同年6月13日兵不血刃地占领了巴黎。占领法国以后,德国扶植了傀儡维希政权。

1940年9月22日,日本为控制机场而进军法属印度支那之前,本来应该与控制着这块殖民地的法国政府交涉的。但是,法国当时已经处于德国的占领之下,因此交涉的对象就成了德国的傀儡维希政府。日本的如意算盘是,如果法属印度支那总督承认日军进驻,那么第三国就没有理由反对。

日本南进的第二个理由是,企图获得东南亚的资源。因为日本承认了汪兆铭的南京伪国民政府,已经很难期待与蒋介石实现和平,所以日本认为,切断为蒋介石提供物资的援蒋路线自然是南进的理由之一。但是,如果中日之间的战争持续下去,还是需要向南方寻求维持战争的资源。况且在这个时候,西欧的大部分国家已经处于德国的控制之下,只要德国不出手,这些国家的殖民地就等于是无主之地。于是,日本就产生了占领这些地区来创造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圈的想法。

中国的要求

刚才在讲日本入侵法属印度支那的问题时,说其目的在于建设机场来轰炸援蒋路线。实际上,日本建设机场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这个。当时,英、美、苏等国都已经开始进行情报战,破译敌方的密码。根据最新的研究结果,当时的日本也解读了相当多的密码。防卫省防卫研究所研究员小谷贤在其著作《日军的情报工作》 (5) 中,详细叙述了这方面的问题,这本书非常有趣,请大家有机会一定读一读。

“九一八”事变以来,陆军就着手破译中国国民政府的密码,而张学良政权使用的密码早在1928年就已经被破译了。据说到1936年时,日本已经可以解读国民政府的外交电报了。卢沟桥事变后不久,蒋介石曾给驻美、英、法、苏的中国大使发电,“探询与日本开战时可期望的任何援助及驻在国意见,并尽快回报”。而这封电报就被日方窃听并解读了。英国也留有日本成功破译中国电文密码的记录。根据英国情报部门的调查,驻伦敦、新德里、锡兰(斯里兰卡的旧称)、悉尼及华盛顿等地的中国驻外武官与本国的通信,据说也都被日方破译了。

那么中国的通信中有哪些重要的信息被日方截获解读了呢?当时日本最关心的是拥有世界最强海军的美国,到底会对中国提供多少援助。日本的担心并不是空穴来风,因为当时蒋介石的内兄、支撑着中国国民政府的浙江财团的核心人物宋子文,正计划前往华盛顿,游说美国给予更多的借款和军事援助。宋子文在1940年6月启程赴美,请求美国给予直接军事援助,而在此之前,美国还没有向中国提供过直接与战争相关的军需物资。虽然美国在当年9月日本入侵法属印度支那以后,向中国提供了第三笔2500万美元的借款,但是在6月的时候,美国还没有下决心给予中国武器援助。

美国的考虑是,虽然中日尚未互相宣战,但是实质上已经处于战争状态,如果向中国提供武器援助,就等于与日本为敌。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向美国提出了一份提案,这些内容被记录在美国陆军的官方战史中。1940年10月18日,蒋介石向美方表示:

日本封锁中国的海岸线,弱化中国,且削弱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意识。长此以往,正中共产党的下怀。我认为共产党比日本人更为危险。日本还有可能侵略新加坡,封锁缅甸。如果美国不能提供更多的援助,包括由美国志愿飞行员驾驶的飞机,中国可能会崩溃。但是,如果能顺利地获得飞机,从中国起飞的飞机就能够破坏日本的海军基地,这样一来就能彻底地解决太平洋的悬案。

蒋介石对美国的这番说辞,或者说是威胁,很有效果。首先,他威胁说,这样下去,共产党的势力会进一步扩大。就美国的立场而言,它当然讨厌日本和德国这样的集权主义国家,但是同样不喜欢共产主义。不知道美国有没有这种担心,中国一旦变成社会主义国家,美国就没法卖出10亿支高露洁牙膏,也没法在中国出售可口可乐了。(笑)蒋介石的第二个威胁是,日本当时考虑着南进,而且矛头直指对英国而言非常重要的新加坡。

因为当时美国尚未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双方主要是英法和德意。嗯,不过法国嘛,已经投降了,所以其实只剩下英国了。这个时候,如果英国在东亚发挥影响力的重要据点新加坡失守,英国的处境将会非常不利。美国想必也很担心吧。最后蒋介石保证,如果美国能提供飞行员和飞机,美国就可以把中国作为基地,轰炸日本的海军基地,这样一来,就能削弱美国所担心的日本海军战力。哎呀,真是漂亮的威胁和诱惑呢。

中国在1940年11月派遣中国空军代表前往华盛顿,游说美方在1941年底以前提供500架飞机以及相应的飞行员给中国。日本当然也察觉到了这些举动。1940年12月1日,美国再次向中国提供了1亿美元借款。虽然此前美国并不同意向中国直接出售武器,但此时却改变了态度,同意中国利用这笔资金采购美国的飞机。1941年3月,罗斯福总统签署《租借法案》,进一步打开了向英国和中国进行武器援助的大门,回应了中国方面的请求。同年7月28日,已有100架美国飞机和相应的飞行员抵达中国并展开作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页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