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战争扩大的理由(2/2)
当日本得知这些交涉的内容时,该有多么焦躁啊。各位大概也能够想象吧。先锁定与中国大陆接壤的地区,切断援蒋路线,再通过掌握东南亚这一英法权益集中区域的制空权,来达到牵制英法的目的。这些就是日本希望在法属印度支那获得机场的主要原因。
丘吉尔的牢骚
仅从表面意思去理解刚才讲的内容,可能会产生这样的误解:中日战争扩大为太平洋战争,是因为英、美、苏等国援助中国,日本在这一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也就是说,日本是在经济和政治层面受到其他国家压迫,才被迫选择了战争。这种看法当然是错误的。只要对日本国内的政治决策过程加以分析,就可以知道这些都是日本选择的结果。我们已经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过程进行了说明,当时日本的内阁,即阿部信行内阁(1939年8月30日至1940年1月16日)和米内光政内阁(1940年1月16日至同年7月22日),都表示不介入欧洲战事。
如果能一直不介入欧洲战事,也就不会有后面的问题,但是,德军闪电战的成功勾起了日本的欲望。东南亚到处都是欧洲的殖民地,但现在殖民宗主国大多已经战败投降,日本如果要夺取这些欧洲国家的殖民地,只需要德国点头。而且,日本对于德国的纳粹独裁体制也心生向往。当时,众议院的大部分议席为政友会和民政党等大党所掌握,而在贵族院,又尽是那些家世显赫的无能贵族,许多国民都对这种局面感到不满。在中日战争全面爆发时担任首相的近卫文麿就利用这种不满情绪,着手进行所谓新体制运动 (6) 。1940年7月22日,近卫文麿再度登上首相之位,并在两个月后,与德国、意大利缔结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
这时,陆军内部就下一步应该采取什么行动这一问题出现了分歧。第一部长田中新一在参谋本部主要负责作战相关事宜,他认为,如果蒋介石坚持抗战,那么中日战争就会变成持久战,为了把战争继续下去,就需要获得南方的资源(主要是指荷属东印度的石油)。这一点在之前的内容中也说明过。他们计划在德军成功登陆英国本土后,趁机进军南方,建立起一个能够自给自足的经济圈。参谋本部一直以来都在埋头准备对苏战争,这时可以说出现了转变。请大家注意参谋本部计划在什么情况下实施南进。
另一方面,当时负责应对议会以及预算问题的陆军省军务局局长武藤章等人则希望与美国交涉,从而找到从中日战争的泥沼中脱身的办法。1941年4月,陆军派遣军事课长岩畔豪雄前往华盛顿,参与美国国务卿赫尔负责的日美交涉。
这里的问题就是,当时美国是否准备认真调停中日战争?之前我们已经提到过,1941年3月,罗斯福总统为了向英国和中国提供武器援助而签署了《租借法案》。通过这一点,当然能明确地了解到美国对中国的善意,不过,我们还要仔细地探讨一下当时的国际关系。
日美交涉始于1941年4月,两个月后的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所以,当时盟军方面主要是英国在抵抗德国的全力攻击。在《租借法案》通过以前,英国需要付钱向美国购买武器。英国首相丘吉尔与美国总统罗斯福曾就这一问题进行过这样有趣的交谈。
1940年6月15日,丘吉尔致罗斯福:
“美国是不是应该采取一些行动?否则,英国可能会与德国展开交涉。美国的驱逐舰是绝对必要的。”
1940年12月7日,丘吉尔致罗斯福:
“英国是在替美国打仗。英国已经无力再继续付钱购买美制武器。”
丘吉尔的威胁也相当厉害,可以说与蒋介石不分伯仲。原本美国应该与英国共同对抗德国,但是正如丘吉尔抱怨的那样,英国正在“替美国打仗”。英国已经把话说到这种程度,罗斯福总统确实有必要说服国会,使得无条件提供武器援助的《租借法案》得以通过。
总之,我在这里想说明的是,到1941年4月,美国终于可以毫无顾虑地向英国输出大量武器,而且海军的大规模造舰计划也终于开始实施。对于将自己定位为同盟国兵工厂的美国来说,此时最需要的是时间,也就是要为军工生产争取到一定的时间。国务卿赫尔在1941年4月16日正式着手进行日美交涉,也有这方面的原因。日本陆军省军务局计划让美国调停中日战争的想法,可以说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
7月2日御前会议决定的幕后
在试着对日本走向战争的原因进行一一确认时,我的脑海中曾经闪过一个疑问,为什么这些重要的事情会被如此轻易地决定呢?例如,1941年7月2日,御前会议上决定的《随着情势推移之帝国国策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就是如此。
这份文件的重点之一,就是最终决定入侵法属印度支那南部。然而,希望进行日美交涉的陆军省军务局为什么没有反对?而且,海军省应该清楚,日本海军仅应对英国一国尚可,但是如果同时面对英美两国的海空兵力,就会力有不逮。海军省为什么也没有反对呢?关于这个决定,筑波大学的波多野澄雄教授在仔细阅读陆军省及海军省参与决策的课长们的日记以后,给出了下面的见解。读了之后会让人有恍然大悟之感呢。
让我们试着回想一下7月2日之前发生的事情。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了。而在两个月前的4月13日,当时的日本外相松冈洋右飞抵莫斯科,与苏联缔结了《苏日中立条约》,双方约定互不敌对。从松冈的立场来说,通过这一条约可以阻止苏联对中国进行武器援助,因此成功缔结该条约是非常值得高兴的。另一方面,日本已于1940年9月,与德国、意大利缔结了《三国同盟条约》。日本认为,这样一来,由日、德、意、苏四国组成的同盟就接近于形成了,待四国同盟结成,就可以对抗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了。
大家可以看一看下面这张实力对比情况表。这张表格将当时已经缔结三国同盟的德国、意大利、日本的各项军事指标的总和,与同盟国的英国、法国、波兰的总和进行了比较。在人口、常备军、主力舰和驱逐舰等方面,两大集团各有高低。如果单论战斗机的数量,轴心国有压倒性的优势。另外,还必须看到的是,在二战爆发的1939年,美苏两大国还没有加入战争。苏联的常备军与战斗机数量远远超越美国,而海军实力强大的美国,则在主力舰和驱逐舰的数量上拥有优势。
通过这张表,可以发现松冈洋右所构想的“三国同盟加苏联”的四国同盟路线,确实很有吸引力。但是,6月22日爆发的苏德战争,使松冈的计划化为了泡影。对于松冈有没有抱怨希特勒突然发动战争,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松冈这时却一反常态地提出,如果可能的话,日本不如在德国攻击苏联的时候,配合德国,从苏联的背后发起进攻。换言之,日本应当北进。
1939年参战各国的实力对比情况
主力舰含战舰、航空母舰及巡洋舰。
资料来源:robert goralski: world war ii alanac 1931—1945
参谋本部的作战课非常支持松冈的“北进论”。之前我们提到过参谋本部作战课宣扬南进,以获取资源建立起自给自足的经济圈。不过,稍加思考就会明白,参谋本部原本就一直埋头准备对苏战争,所以在这里附和松冈外相也不奇怪。在当下趁机进攻苏联的呼声迅速蔓延开来。与此同时,陆军省军务局和海军(包括海军省及军令部)则不赞同这种激进的“北进论”,他们认为现在攻击苏联只会造成麻烦。以陆军省与海军为中心的一部分人,对日美交涉仍然抱有希望,所以采取行动来牵制“北进论”。
具体来说,为了抑制外务省与参谋本部突然提出的北进主张,他们便针锋相对地提倡南进,并呼吁进军法属印度支那南部。陆军省和海军完全没有考虑到美国会因为日本入侵法属印度支那南部,而采取什么样的报复手段。他们认为,那是法国的殖民地,应该与美国无关吧。这一点,可以通过军人们的日记得到确认。在参谋本部战争班撰写的日志中有这样的判断:“只是驻军于法属印度支那,确信不会受到禁运制裁。”他们完全没有预料到,在得到日本入侵法属印度支那南部的消息后,美国立即在7月25日冻结了日本在美国的资产,并在8月1日全面禁止对日出口石油。实施冻结资产的制裁,就是禁止提取或转移该国政府与民间所有的资金与财产。
为什么美国会如此迅速地做出反应呢?美国的海因里希斯(waldo herichs)先生曾就这个问题进行过相关研究,他的部分研究内容被翻译收录在细谷千博等人编著的《太平洋战争》 (7) 一书中,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读一读。总之,美国当时认为,因为苏联有“冬将军”这位坚强的好朋友,如果苏军能在俄罗斯10月的寒冬到来之前抵挡住300万德军的攻击,应该就能够顺利支撑到来年春天。法国的拿破仑也曾在19世纪初陈兵莫斯科城下,但是依旧无法迫使俄国屈服,原因就在于俄国冬季的严寒。美国估计,到1942年春天,其军工产业可以有足够的能力为苏联生产军需物资了。
1941年9月28日,美英与苏联签订协议,为苏联提供军需物资。英国同样希望苏联可以坚持到来年春天。对1941年夏天的美国而言,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让苏联能够挺过德军的闪电战。所以美国对日本施加严格的制裁措施,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为了消除苏联对日本的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