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典文学 > 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 > 三 为何寄希望于首战大捷

三 为何寄希望于首战大捷(1/2)

目录

特别会计

请大家回顾一下1941年9月6日的御前会议上,军令部总长在试图说服天皇时所说的话(参见此处 )。他表示,与其在短暂的和平后陷入无法反击的状态,倒不如寄希望于有七八成胜算的首战大捷,即在战争的最开始就决出胜负。现在从日美双方的国力差距来看,会觉得这个想法并不合理,但为什么当时的决策者会坚持这个想法呢?

为了弄清楚这一点,就必须对军部自1937年7月中日全面战争以来,在战时悄悄地为太平洋战争,也就是以英美为假想敌的战争准备资金、确保军用物资的情况进行考察。1937年9月,近卫内阁在帝国议会上以特别会计的方式加入了“临时军费”。特别会计是以从政府认定的开战日到战争结束为止(一般以缔结和约为界)作为一个会计年度的会计制度。

开始于1937年的特别会计,竟然直到1945年11月才在帝国议会上被提出来。从中日战争到太平洋战争为止的特别会计,居然在太平洋战争结束之后才提出决算报告,这种情况太异常了。但是对军部来说,不同于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时期,因为不需要考虑政党的反对,所以再没有比这更好的制度了。中日全面战争爆发后,军部虽然一边要全力对付蒋介石,但还是同时在暗中做着准备,以应对太平洋战争。

根据一桥大学吉田裕教授的研究,以1940年的临时军费为例,分别计算其中被用于中日战争及为太平洋战争准备的数额,发现只有三成被用于中日战争,其余的七成则分别被海军用于对英美战争的准备,以及陆军对苏联战争的准备。实际上,到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为止,被海、陆两军用掉的临时军费总额达到了256亿日元。换算成现在的币值,差不多就是乘以800,那么就是204800亿日元了。

当时,军方内部似乎也察觉到不对劲。在海军省调查课负责应对帝国议会的军人高木惣吉在1937年8月3日的日记中写道:“即使是我们军队内部的人,也不能理解为何需要这么多经费,无法完全认同这种主张。”军部表面上是为了和中国打仗,实则在暗中拼命地储备着太平洋战争所需的军用物资。军部的想法是,只要在美国没有完成战争准备的时候发动奇袭并获得胜利,或许就可以打赢战争。

实力对比,就是比较不同国家之间的国力或者军力。请各位再看看前面的实力对比情况表(参见此处 )。在战斗机方面,德、意、日三国的总数压倒性地超过英国、法国及波兰,而美国的战斗机数量仅为800架,只有苏联特别突出,拥有5000架。如果苏联加入轴心国一方,即使美国加入英法一方,战争也不会对轴心国特别不利。日本必然考虑过这种可能性。

然而,实际上,这张表格隐藏着数字陷阱,因为其中的数值取自1939年9月这个静止的时间点,而各国的军备生产力是随时变化的。在这一点上,美国是个不可思议的国家。

再来看看下面这张表,其中反映的是航空母舰上的舰载机的数量变化情况。航空母舰是能够把大量飞机运送到决战海域的大型舰艇,而舰载机的数量则是各国海军航空兵实力的象征。让我们来看一看美日两国在1941年和1945年,也就是战争开始和结束时的舰载机数量差距。1941年日本生产的飞机数量若以100计,那么同时期的美国大约也只有107,双方的差距很小。但是到了1945年7月,日本若为100,美国则达到了1509。

1941年12月至1945年7月

日本与美国的舰载飞机数量对比情况

说明:假设日本各个时期的舰载机数量为100。

资料来源:robert goralski: world war ii alanac 1931—1945

这种变化幅度正是美国潜力的反映。日本经过拼命地准备,拼上积攒下的飞机和预算,在1941年12月开战时,的确是在军力相对平衡的状态下进行战争。但是一段时间以后,终究还是会被具有巨大潜能的美国反超,然后失败。虽然和大坂冬之阵的比喻不尽相同,但在1941年的平衡点之后两年,从1943年起,美国就占据了决定性的优势。从这一点也可以明白,为什么日本会希望在飞机的数量、性能以及航空母舰的数量等相对充沛,综合战力尚优于美国的时机开始战争。

以突袭先发制人

在讲了预算和军需品的生产之后,我们再来说一说实际的突袭作战。据说是联合舰队的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推广了这一想法,并使其最终成为海军及政府的决策。说到开战的广播时,我们知道在日本时间12月8日,先是陆军在凌晨2点登陆英属马来西亚的哥打巴鲁,接着是海军在凌晨3点19分(当地时间7日早上7点49分)袭击了位于夏威夷珍珠港的美国太平洋舰队。虽然陆海军已经发动了对英美的作战,但是在华盛顿的驻美大使野村吉三郎却是在开始攻击后的一个小时,才把最后通牒递交给美国国务卿赫尔,所以日本是在没有宣战的情况下对美英发动了突然袭击。

日本海军没有能力同时对付英美两国的海军,那要怎么办才好呢?任职于防卫省防卫研究所的相泽淳老师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一点。他认为,山本五十六利用飞机对停泊在港口的敌国主力舰进行鱼雷攻击,从而将敌方一网打尽的计划,是基于日俄战争的经验想出来的。我们在第二章说到旅顺会战时也提到过,当时俄国舰队一直龟缩在旅顺港,并不打算出港。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海军的几次攻击并不奏效,一时间陷入了僵局。

山本五十六认为,敌军舰队聚集在港内,正是实施突袭的最佳时机。在当时,如果战列舰或者航空母舰被击沉的话,建造新的舰艇,一般需要花费1—2年的时间。山本进一步设想,如果日本能趁美国忙于建造新舰的时机,在日本列岛、朝鲜半岛、中国台湾以及周围的东南亚区域建设军用机场,并且能活用这些军用机场组成的网络,进而掌握制空权,就可以确保这些海域的己方船只的安全。战后的“事后诸葛亮”常常会强烈地批评日本不派海军为运输船队护航而任由美国潜艇攻击的做法,事实上,山本所设想的确保船队安全的方法并不是利用海军舰艇护航,而是以确保制空权为前提,以空对海进行全面的防卫。

1941年11月15日,山本向天皇报告了这一作战计划,并取得了天皇的同意。天皇听取了包括偷袭珍珠港在内的整个作战计划,海军将偷袭珍珠港说成是堪比“桶狭间之战”的突袭作战,对于接下来双方的主力舰队决战,海军也有“充分的胜算”,即使局势演变成持久战,还是“可以保护海上交通线”,所以对美国开战是可行的。海军提到的“桶狭间之战”很重要,那场战役发生在旧历的1560年(永禄三年)5月19日,仅有对手1/10兵力的织田信长突袭手握重兵的今川义元的本阵,并获得了胜利。不论是“大坂冬之阵”还是“桶狭间之战”,昭和天皇对于这种引用历史典故的说明方法似乎没什么抵抗力,这说不定也是海军方面的妙计。

最终获得天皇通过的作战计划如下:集中投入赤城、加贺、苍龙、飞龙、翔鹤和瑞鹤6艘航空母舰,待它们的舰载机起航集结之后,同时对目标展开攻击。而攻击的目标,就是位于夏威夷瓦胡岛上的珍珠港。

珍珠港为何毫无防备?

中田整一先生曾经在nhk担任制作人,制作过《纪录昭和》等优秀的纪录片。他发现了政府军监听参与“二二六”事件的青年将校们的电话一事,并最终找到了监听录音。从nhk退休以后,他根据掌握的史料编撰了多部作品,比如将在美国发现的海军军人渊田美津雄留下的自传手稿经过整理后,以《突袭珍珠港总队长的回想——渊田美津雄自传》 (8) 为题出版。这本书的内容相当有趣。

渊田的经历有些不一般,他在战后成了基督徒,并前往美国周游传教。这可是非常了不得的事情,因为他就是日本海军突袭珍珠港时攻击机群的指挥官。在他的指挥下,来自赤城等航空母舰的舰载机袭击了停泊在珍珠港的美国军舰,并夺去了许多舰上水兵的生命。

当时的日本海军飞行员有着相当长的飞行时长,以及由此磨炼出的高超飞行技术。因为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就反复执行过对中国的跨海轰炸等任务,因此培养出了一批老练的飞行员。同时,海军还装备了费尽脑汁研发出的、在当时性能颇佳的零式舰上战斗机,这种战斗机常常被简单地叫作“零战”。根据美国的记录,日本对珍珠港的突袭共造成3077名美国海军(包含海军陆战队)士兵阵亡、867人受伤,陆军也有226人阵亡、396人受伤。另有5艘战列舰、2艘驱逐舰被击沉,188架飞机被击毁。但是,日军没能找到美军的航空母舰,这是这次作战的一大失误。

据说渊田在夏威夷上空盘旋了足足3个小时,对战果进行确认。如果不这么仔细的话,就没法准确地对美军飞机和军舰的受损状况进行判断。

为什么美军舰队会毫无防备地停泊在珍珠港呢?我一直对这一点感到疑惑。美英方面应该相当清楚,日本是一个惯于主动发起突然袭击的国家。可以预见,与日本开战的时候,就有可能受到日本先发制人的攻击。日本若要先发制人,夏威夷是最恰当的目标。明明可以预见到这种情况,美国为什么没有提前布置防雷网之类的设施来防御飞机投下的鱼雷呢?有人知道原因吗?

——……?

就算是喜欢海军的宅男可能也不知道这一点吧。(笑)当然,我也是看了中田先生的著作以后现学现卖啦。当时的飞机很难准确地用炸弹来攻击军舰,如果要准确命中,就必须到达比较近的距离。但这样一来,飞机就会受到舰载高射炮的攻击。那么飞机应该如何在不靠近军舰的情况下实施攻击呢?鱼雷这种便利的武器此时就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了。鱼雷从飞机上投下后,就会潜入水中,朝军舰高速游去,这样就可以从距离目标大约1000米的地方发起攻击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页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