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典文学 > 偏见的本质 > 第14章 社会结构与文化格局

第14章 社会结构与文化格局(2/2)

目录

这种聚居在特定社群、次级社会,集中于特定行业的趋势大大增加了主流社会和少数群体之间的沟通障碍。这使双方始终处于对彼此一无所知的状态,而正如我们所见,无知是激发偏见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同我们这里所关注的所有其他社会文化规律一样,关于人口规模和密度的规律也不是独立运作的,而是需要与其他要素共同发挥作用。我们假设来自新斯科舍省的移民迅速涌入了新英格兰的一个城市。他们所遭受的偏见肯定远比不上相同数量的黑人移民所遭受的偏见。一些群体似乎比其他群体更具有威胁性——这可能是由于该群体本身具有更多的差异,或这些差异的可识别度更高。因此,人口密度日益增长本身并不能够充分解释偏见,它只是加剧了已然存在的偏见的强度。

直接竞争和现实冲突

我们经常提及,一个少数群体的某些成员可能的确 具有令人反感的特质,并考察过“应有的名声”理论。现在,我们必须检视一项与之紧密相关的主张,即群体之间的冲突可能是有其现实基础的。理想主义者可能会说:“冲突不可能是绝对必要的,人们可以使用仲裁的方式,或找到能够调和各方利益,和平解决争端的方法。”我们的确可以这样做——在理想状况下。我们要说的只是利益和价值观在现实中的确会发生冲突,并且这些冲突本身并非偏见的案例。

在过去的一些时候,由于新英格兰的工业城镇需要廉价劳动力,中介代理就安排了大量的南欧移民来满足需求。这些意大利人和希腊人最初到达时并没有受到当地人的欢迎。因为他们的到来暂时性地充实了劳动力市场,导致了工人收入的削减,并增加了既有工人的失业率。尤其在经济衰退的环境下,人们对竞争很敏感。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期后,每个民族都在行业内找到了自己的分工,并站稳了脚跟。依据柯林斯(lls)的报告,如今在许多新英格兰的工厂,行政管理与工厂股份均由本地人管控,而监督和基层管理则由爱尔兰裔美国人所控制,工人则是新移民来的南欧群体。人们默认了这一不成文的社会结构。16 但是在这一稳定局面产生之前,可能出现过一段激烈而充满敌意的竞争时期。

人们经常会说,黑人对处于社会底层的白人构成了实际的威胁,因为二者在竞争同样的工作。然而,严格来说,工作机会上的对抗并不存在于群体之间,而纯粹是个人层面的竞争。从来都不是有色人种群体性地抢走了白人群体的工作,而只是某个个体(无论是白人还是有色人种)首先得到了工作,使得其他个体失去机会。将这种冲突称作“现实存在的”,只能说明,我们将其看成了一个种族问题。当移民或黑人“工贼”进入工厂工作时,人们对这些“抢走我们工作的人”的敌意上升为了种族矛盾,尽管其肤色和原国籍对于其中涉及的经济冲突而言,只是个偶发因素。

只有当给定少数群体中的大部分成员都具备以下属性时,我们才能够将其视为现实的威胁:不愿参加工会,愿意在安全和健康状况恶劣的条件下长时间工作,在一切方面都比本地人要价更低,缴税非常少,容易成为公共财政的负担,有传播疾病或犯罪的倾向,不断攀升的出生率,低生活水准,不合情理地拒绝同化。

我们必须承认,在群体间纠纷中,区分现实冲突和偏见是极为困难的。让我们考虑下面这个事关国家间利益冲突的案例。1941年12月7日,日本军队轰炸了珍珠港,这对美国的利益和安全构成了实际的威胁。美军立即做出了反抗,并进入了战争状态。在这一事件中并未涉及偏见。然而,不久之后,针对日裔美国人的迫害就接踵而至。没有任何一例关于日本人暗中破坏美国社会的流言得到了证实,对日裔美国人的强制搬迁计划也是残酷而无必要的。与此同时,美国对日本普通民众的看法也形成了一个典型的模式:他们都是些“老鼠”,只适合被消灭。因此,从冲突的现实核心开始,迅速发展出了一种不切实际的偏见情结,这对处理实际问题毫无帮助。(更利于赢得战争的举措应该是让日裔美国农民继续粮食生产,这样还能避免迁移和关押他们所需的花费。)

尽管做出这样的区分很难,但我们认为,在处理任何特定的民族冲突或少数群体之间的经济冲突时,对局势进行理性分析通常是可能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将局势中固有的竞争因素和与之伴生的偏见区分开。

在宗教领域,理性分析更是难上加难。对许多个体来说,宗教信仰是极为真切实在的。某些穆斯林可能会认为运用武力改造异教徒是自己的道德责任;而古代的十字军也会认为消灭伊斯兰教,夺回圣杯是上帝赋予自己的职责。

正如世界上所有重要宗教一样,基督教会内部也存在分裂。持有异见的少数群体会因为对他们自己很重要的原因而脱教。所以我们有了自由 (free)的卫理公会、革新 (reford)的犹太教会、本初 (priitive)的浸信会、古老的 (old)的天主教徒和吠檀多 (印度教的主要哲学)印度教徒。虽然一些持有异见者本人对他们本来的宗教持温和态度,但分裂发生时,价值观冲突形成的情境往往会导致不宽容。不言而喻的是,当两种激进的宗教信仰(或某一宗教内部的两个不同派别)都声称自己是唯一的、正统的宗教时,每一方都倾向于改变或消除敌对一方,就会引发真正的现实冲突。

让我们考虑一下当今美国的情况。根据美国信条,每个公民都有权以自己的方式寻求真理,以自己选择的方式崇拜神,或者根本不崇拜任何神,随他高兴。为了使这种自由得到普遍尊重,每个公民都应该在心底持有一种相对主义的基本理念(一个人的真理和另一个人的真理一样值得尊重)。与此同时,他的宗教可能需要一个与此相悖的绝对主义理想。真理只能是绝对的。任何不相信这个真理的人都是错误的,而我们不能鼓励他人走错误的道路。

因此,内在矛盾的价值观之间的现实冲突很可能发生在任何既忠于民主信条,又坚信自己的宗教信仰是唯一真信仰的公民身上。这一冲突并不会给许多人造成困扰,因为他们同时参照这两种价值观发展出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通常依照民主的精神参与公共交往和公共政策的制定,并用各自的宗教信仰指导私人生活。

但是,许多人认为,这种冲突是内在于美国政府和教会相互矛盾的理想中的。他们以罗马天主教在这个国家的情况为主要例子。尽管两个世纪以来,教会一直与美国的宗教自由宗旨相安无事,既享受自由,又允许自由,然而他们问,难道不存在固有的矛盾吗?如果罗马天主教像它声称的那样代表了唯一真正的教会,如果新教是异端邪说,那么教会如果在政治上足够强大,他们是否应该,或是否能够支持鼓励异端邪说的社会制度?

无论是否确有其事,许多信仰新教的美国人对罗马天主教会抱有恐惧——他们认为自己这样想并非出于无知、恐惧或偏见,而是完全基于现实——罗马天主教会可能会在将来占据政治上的主导地位。到了那一天,罗马天主教会是否会(出于对自身真理的坚信)剥夺非天主教徒的宗教自由?一位学生这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我不反对作为个人的天主教徒,也不反对他们的宗教;但是我不相信天主教上层在民主、公立学校系统和国务院(在他们与西班牙、墨西哥、梵蒂冈的交往中)方面的动机。我看到了它对报纸编辑路线的压力,对此我很反感。

对于这位学生来说,这似乎是个完全现实的问题。

这场冲突是否有现实的理由不是我们在这里可以充分考虑的问题。只有对天主教在神学领域进行极为深入的研究,并客观地评估教会长久以来对美国信条的尊重,才能给出满意的答案。

就我们目前的论述目的来说,特别重要的是现实问题(如果存在的话)似乎不可能从偏见中分离出来。虽然上文中学生的问题陈述听起来相对客观,但另一个学生写下的以下陈述更典型:

天主教是偏执的、反动的、迷信的,天主教对美国自由构成了威胁。天主教徒所了解的一切都来自他们的神父。我想知道到了天主教徒在有投票权的人中占多数的那天,他们会对宗教自由怎么说。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它发源于一个明智的问题:美国的民主信仰与罗马天主教会的精神之间所暗含的矛盾在未来是否还能像在过去一样,得到顺利的解决?这是一个完全实际的问题——因为非天主教徒有权为未来的信仰自由保有警惕。然而,对于我们当下的讨论最重要的是,其实人们是无法撇开一切无关的成见,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的。即使是我们目前被阅读最多的、最为彻底的讨论也做不到。17

给这一部分做个总结:许多经济、国家间和意识形态的冲突背后都是真实的利益冲突。然而,大多数由此产生的敌对状态产生了额外的负担。偏见模糊了问题,阻碍了核心冲突的现实解决。在大多数情况下,被感知的竞争被夸大了。在经济领域,一个种族群体直接威胁另一个种族群体的情况几乎不可能是真的,尽管经常有人试图给出这种解释。在国际领域,由于又增加了不相关的刻板印象,争端进一步被放大了。类似的困惑也笼罩着宗教纠纷。

现实冲突就像管风琴上的音符,它会使所有相关的偏见同时发生共振,而听众几乎无法将纯音和杂音区分开来。

剥削优势

在前一章中,我们简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即资本家为了更好地控制他们所剥削的无产阶级而助长偏见。如果我们对这一理论在经济层面之外进行推广,即剥削发生在很多层面,任何形式的剥削都会导致偏见,这一理论就会变得更可信。

凯里·麦克威廉斯(carey cwillias)针对反犹主义提出了一种剥削理论。18 他指出,社会对犹太人的排斥,始于19世纪70年代,这时工业与铁路成为财富之源。这一理论认为,大亨们感到他们所掌握的新权力并不十分符合美国的民主信仰。所以,他们企图将问题转移至别处,让人们认为犹太人才是真正的恶棍,是犹太人导致了经济上的漏洞,策划了政治上的欺骗,导致了社会道德的堕落。另外,有人可供俱乐部和住宅区排斥驱逐,有人可以充当贱民阶层,使暴发户和势利鬼可以尽情踩在脚下,也是件方便的事。反犹主义因此也成了“特权的掩护”,一个便捷的合理化借口与逃避责任的方式。暴发户们鼓动劳工们接受这一流言,并将自己遭遇的问题归咎于犹太人。这样做就将人们的注意力从工厂主的行为上引开了,使得工厂主们不需要改变自己的压迫性规则。资本家资助了这一流言的传播,旨在将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犹太人的不善行为上。这一剥削理论认为,偏见为资本家的剥削带来了一系列各种收益:经济优势,社会层面的权势地位,以及一种道德优越感。

同样地,针对黑人的剥削也存在许多形式。他们被迫从事低收入的体力劳动,为雇主带来了经济收益。针对黑人的双重标准使得白人男性能够接近黑人女性,却不允许黑人男性接近白人女性,这让白人男性获得了性收益。几乎所有人都认为黑人在智力上更低一等,这使白人在面对黑人时自然而然地获取了一种地位上的收益。黑人也许会因为被恐吓或嘲讽将自己的选票投给某一位候选人,或干脆放弃投票;白人从中获取了政治收益。因此,从剥削理论的角度出发,我们能找到充分的理由解释黑人处于当下地位的原因。几乎所有白人男性都能从黑人身上攫取利益。19

一位针对特定种族挑起仇恨与敌意的煽动者本质上是一名剥削者。他并非直接从少数群体获益,他的利益来自他的追随者。当他将自己描绘为拯救大众于威胁之中的救世主时,这些追随者也许会将自己的选票投给他。一名政客也许能够通过主张“白人至上”而获得连任,为了获得选票,他总是将矛头指向黑人。有时,煽动者也能够得到直接的经济利益。三k党的高层领导能够从向成员收取初始入会费、会费和贩卖兜帽服饰中获利。“欺骗的先知”总是能从偏狭和仇恨中攫取到利益。20

总结一下:任何多元化和分层的社会体系的核心都有这样一种诱人的可能性,即经济、性、政治和地位的提高可以来自对少数民族的蓄意(甚至是无意识)剥削。为了获得这些好处,那些最能从中获利的人会刻意传播偏见。

社会对攻击性的约束

愤怒和攻击都是正常的冲动。然而,文化致力于(就像在性方面一样)降低这些冲动的强度,或者严格限制其表达渠道。

切斯特菲尔德勋爵在风气文雅的英格兰写道:“一个绅士的标志,就是他从不表现出愤怒。”巴厘岛的社会训练孩子在有意激怒人的挑衅面前保持相对冷漠。但是大多数文化都赞同某些公开的敌意表达。在我们的社会里,如果一个成年人被激怒到一定程度,他通常会被允许破口大骂。

但是美国人处理攻击性冲动的方式总的来说是复杂和矛盾的。我们鼓励竞争性的运动比赛和激烈的商业竞争,但在这两者中,人们都期待一种良好体育精神和慷慨的微妙融合。主日学校教孩子们“如果有人打了你的左脸,就把右脸也转过来给他打”。而在家里,他们被教导要捍卫自己的权利。虽然不鼓励夸大的个人荣誉感,但是没有人应该容忍超过某个限度的羞辱。小男生之间打架经常是被赞许的。传统上,母亲灌输耐心和自制,而父亲激发“男子汉的美德”——其中很突出的一项就是竞争性。21

在一些社会中,侵略行为的制度化并没有如此复杂和令人困惑。克拉克霍恩(kckhohn)的报告指出,纳瓦霍人会将其自身的贫穷或不幸归咎于女巫。22 这一习俗为一个所有社会都面临的问题提供了答案:通过满足仇恨,保持社会的核心稳固。克拉克霍恩认为,自从石器时代以来,每一种社会结构都会允许“女巫”或者其他一些功能上等价的替代物的存在,来为人类本性中的攻击冲动提供合理的发泄渠道,从而将其对群组内部造成的伤害降到最小。

15世纪的欧洲社会公开鼓励人们对女巫采取直接的敌对行动,17世纪的马萨诸塞州、20世纪的纳瓦霍人也是这样做的。纳粹德国正式将犹太人和共产党人作为直接攻击的目标,将公民对少数群体的迫害合法化。也有证据显示,在今日的共产主义中国,美国人是得到官方许可的虐待对象。

美国民主制度的特点是,在和平时期,不存在官方指定的替罪羊群体。平等和高道德理想是美国信条的一部分。任何民族、宗教、政治团体都不得在官方的许可下遭受虐待或歧视。然而,即使在这里,习俗也认可某些形式的侵略性攻击。在许多俱乐部、街区、办公室中,谈论和积极歧视犹太人、黑人、天主教徒、自由主义者都是恰当的。同时,也存在对不同少数族裔儿童间的群殴视而不见的趋势。不久前,波士顿北部(意大利人聚集区)的男孩和南区(爱尔兰人聚集区)的男孩们在波士顿公园展开了一年一度的激战。在这场激战中,绰号和石头都被肆意投掷。尽管这场打斗没有得到官方批准,但被默许了。

因此,无论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大多数社会似乎确实鼓励公开表达对特定“女巫”群体的敌意。也许,正如克拉克霍恩所说,这一过程可以充当公众发泄情绪的安全阀门,能够将公众的侵略性对社会核心组织的损害降到最低。

然而,这个理论就其目前的状态存在一个缺陷。它过于教条地暗示,在人(因而也在每个社会本身)之中,有数量级固定的不可减少的侵略性必须找到出口。如果这一观点成立,那么某种形态的偏见和敌意将是不可避免的。于是社会政策就不应关注如何减少偏见,而只能去将偏见从某些目标转移到其他目标上。于是,这一理论对于社会行动就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在全盘接受之前,我们必须更全面地分析攻击性的本质,以及侵略与偏见之间的心理关系(第22章)。

保障忠诚的文化机制

除了引导攻击,每个群体也都会运用其他机制以确保其成员的忠诚。我们在第2章已经看到,对自己国家或民族的偏爱来自习惯,我们用自己民族的语言思考;它的成功是我们的;它为我们提供了个人安全的框架。但是,群体经常并不满足于其成员的这种“自然”认同;他们以多种方式刺激它——通常以牺牲外群体为代价。

一种机制是强调群体自己光辉的过去。每个国家都会有一些表达方式,指向其子民是特殊的人、被拣选的人、居住在“上帝之城”或“与上帝同在”之类。关于“黄金时代”的传说更加剧了民族中心主义。一个现代希腊人以古希腊的荣耀来衡量他的价值。一个英国人以他的莎士比亚为荣。一个美国人自豪地称自己是美国革命的儿子。无论一个人是波兰人、捷克人、德国人还是奥地利人,只要他居住在布雷斯劳,他就会认为这座城市长久以来都属其族裔所有。随着领土界线的变迁,越来越多的群体开始声称自己有过辉煌的黄金时代。尤其是在拥有众多族裔、摩擦日益激烈的欧洲,更是如此。

学校的教学会加剧这一冲突。几乎没有一本历史课本会告诉读者他的国家曾犯过错误。地理学的教学中也普遍存在国家主义的偏见。苏联声称自己的发明数量之多,让其他国家引为笑料。所有这些沙文主义的机制都滋生民族中心主义。

在前一章中,我们谈到偏见的“社区模式”理论。对一些作者来说,似乎不需要其他解释。社群内部的气氛浸透了传奇和信仰,没有一名群体成员能够不为所动。天主教会学校中的孩子只能学到天主教对宗教改革的看法,并认为所有新教徒都被邪恶和异端的僧侣路德愚弄了。而一名信仰新教的孩子总是会接受另一个版本的历史,认为天主教笼罩在中世纪的阴霾之下,并且日趋崩坏。

关于偏见在社会中的功能,存在一个马基雅维利式(achiavellian)的观点。它认为错综复杂的偏见模式使社会处于一种平衡状态。偏见维持现状,这对于保守分子是个积极的价值。保守主义者切斯特菲尔德勋爵就直言不讳地持有这一立场:

乌合之众几乎不能够说是在思考,因为他们所有的观点都是吸纳自别处;而且总的来说,我觉得这是件好事。因为对于这些未经教养,心智没有得到提升的人来说,持有共同的偏见比他们自己独立进行思考更有助于秩序和安宁。在这个国家,存在许多实用的偏见,我会非常不情愿消除它们。一位好新教徒坚信教宗是敌基督者,是巴比伦的娼妓。在这个国家中,这种信念比齐林沃斯(chillgworth)笔下任何有理有据、无可争辩的主张在对抗天主教时都要有效。23

切斯特菲尔德认为,尽管他本人鄙视人群的偏见,但它有助于抵制天主教势力(后者也是他鄙视的对象)。由于群众的盲目偏见有利于他自身(支持自己的立场),他对此持赞许的态度。

指责一个团体持有偏见,往往会起到团结该团体并强化其信念的作用。许多南方人(无论他们个人对黑人持何种态度)都会团结一致抵抗北方人的批评。南非法律剥夺开普敦有色人种的选举权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一片哗然,然而,这有助于让马兰领导的国民党获得更大的影响力和更高的支持率。外界的批评被视作在侵犯群体的自主权。这使群体内部的凝聚力提升到了更高的水平。因此,遭受批判的民族中心主义可能会转化为前所未有的团结与繁荣的象征。

文化压力会给少数看法与大众不一致的个体带来困难。坚持抵抗社会压力的人——拒绝对被社会排挤的群体表达憎恶或回避的人——可能会受到嘲笑或迫害。在美国的某些地区,与黑人关系良好会招致“共产主义者”或“黑人迷”的骂名,并可能被整个社会排斥。这种出现在社会压力与个人信念之间的冲突在下面这段采访摘录中能得到清晰的体现,被采访者是一位居住在跨种族住宅规划区中的白人家庭主妇。

我喜欢这里……我觉得黑人很棒。他们应该得到与白人相同的机会。我希望我的孩子能成为一个不带偏见的人……但我还是很担心我的女儿安(ann)。在成长过程中,她从不觉得白人与黑人之间有任何差异。她现在只有12岁——在这个社区里住着很多不错的黑人男孩——她很可能自然而然地与他们坠入爱河。但如果这真的发生了,事情会很麻烦——人们对异族通婚有如此深刻的偏见——她永远不会得到快乐。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要是人们对跨种族婚姻不再抱有偏见就好了——我近来一直在想这些事——我可能会在安再长大些之前带着她搬走。24

文化多元化与同化

大多数少数族裔群体中,成员意见不一。有些人认为,应通过保留所有族裔和文化特征、内婚制(仅在群体内结婚)和用自己的语言和传统教育儿童来加强群体内部的联系。而另一些人则赞成融入主流文化。他们更愿意与大家一样,在同一所学校上学,在同一座教堂做礼拜,在同一间医院就诊,拥有同一套行事守则,阅读同样的报纸;并认为通婚能够将不同种族融合在一起。黑人、犹太人、来自不同种族的移民都会在这个问题上产生分歧。而主流群体中也会出现赞成同化与号召隔离的两派阵营。

而就像所有现实问题一样,实际中的选择并不仅限于这两种水火不容的立场。即使是那些偏好种族隔离的人,也不希望黑人发展出自己的语言,或自己的法律。这些人还是会希望他们能在某些方面被同化。而对于那些最赞成种族同化的人而言,他们也会希望能够保留一些令人愉快的文化传统,比方说法餐、黑人灵歌、波兰的民间舞蹈、圣帕特里克节等。

种族同化的支持者们坚信,只有实现了行为习惯的统一,甚至是血统的统一,才能消弭可识别的差异,而这些差异滋生了太多的冲突,无论是真实的还是凭空臆想出来的。

而文化多元主义的支持者认为,多样性才是生活的趣味所在。每一种文化都有着自身独特的贡献,即使各文化习俗不同、语言也大相径庭,但正是这些差异给社会带来了新鲜刺激、灵感来源和无限裨益。他们认为,美国应该有一些更为丰富多彩的元素,而不是只有人们在公路两侧所看到的标准化、单调乏味的商业文化。差异并不意味着对立。开放的思维和友好的态度与多元化并不矛盾。

也许最无效的政策就是支持主流群体要求少数群体放弃其珍视的信念或行为守则。这样的施压并非出于好意,一定会遭遇被攻击群体的抵抗。这样的做法只会造成反效果。因为我们刚才读到,迫害往往会增加群体内部的凝聚力,并巩固群体特质。此类进犯是徒劳的,尤其在涉及宗教一类的深厚价值体系时。对其宗教的迫害并不会使天主教徒放弃信仰,也不会让犹太人从此不做犹太人。

社会学家阿尔弗雷德·李(alfred lee)认为,美国各种族群体倾向于同化到四个主要的“筛骨分类”(ethnoid segnts)之中,即白人新教徒,罗马天主教徒,有色人种和犹太人。25 这些标签中三项是宗教信仰,但是它们所代表的是一个更为宽泛的融合基础,而不仅仅是宗教。因此,“罗马天主教徒”除了表明其宗教信仰,还意味着他极有可能是新近的移民,居住在城市之中。

李认为,这四项分类都要对白人新教徒的教义作出调整。因为犹太人大多已经失去了原本的身份特征并融入了主流群体;一些中产或上流阶级的天主教徒也是如此。有色人种想要完全融入则更为困难,但据说东方人比黑人要容易一些。

主流群体倾向于抵制同化方向的压力,同化压力与抵制的激烈程度成正比。中上阶层的白人新教徒尤其反对犹太人,因为犹太人往往会被同化入这一阶层。出于同样的原因,底层的白人新教徒尤其反对黑人。最近出现了对罗马天主教的激烈反对,因为在政治层面上,人们对天主教造成的压力感受最强烈。

李进一步表示,我们也许能够通过一些事件看出反对同化力量的强度。在黑人群体之中,内部意识有着独特的效力,而主流群体针对有色人种的偏见更加剧了这一点。如果对外部构成威胁的“凝聚力”效力最大为十,则犹太民族是八,天主教为六。相较之下,其他少数群体,比如说爱尔兰阿尔斯特长老会的效力远小于一。虽然这是纯粹的理论构想,但这种研究方法依然是意义深远的。

主流群体的偏见对文化多元化与同化都是持抵制态度的。他们振振有词:“我们既不希望你们像我们一样,也不想要你们有所不同。”少数群体何去何从?黑人被认为是无知的,但他们也在寻求教育以提高自身的地位;正如我们在第12章中所读到的,犹太人受到谴责的原因既因为其隐居又因为其侵扰。阿富汗人想要完全实行种族隔离,却不愿意给予班图人民领土和政治独立,而正是使其独立才能实现全面种族隔离。美国移民保留自己的文化或接受同化都可能会导致迫害。无论少数群体是否寻求同化,都会遭受排挤。

总而言之,如果我们将文化多元或同化作为明确的政策方针,似乎并无法解决群体内部关系的矛盾。这一调节的过程是微妙的。我们所需要的是,给予少数群体充分自由,使其能够依据本身意愿与信仰选择同化或多元化。没有一项政策能够通过强制执行而起效。社会的演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我们只有抱持放松和宽容的态度,才能减少社会之中的摩擦。

结 论

我们将再次重申十类社会文化的偏见高发的地方:

1 社会结构以异质性为特征的地方

2 允许垂直流动性的地方

3 社会正在发生快速变革的地方

4 存在无知和交流障碍的地方

5 少数族裔规模大或者呈扩张趋势的地方

6 的确存在直接竞争和现实冲突的地方

7 在社区中存在为了利益而进行剥削的地方

8 反抗大于盲从的地方

9 传统价值观中存在民族优越感的地方

10 同化和民族多元化不受欢迎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r roup tensions new york: cial science research uncil, 1947, bullet 57, 59

2 b bettelheiical and ciological study of veterans new york: harper, 1950, chapter 4

3 a a capbell factors asciated with attitudes toward jews t s cial psychology new york: henry holt, 1947

4 a s and enoy , 1946, 41, 154-160

5 d young research orandu on ority peoples the depression new york: cial science research uncil, 1937, bullet 31, 138

6 l srole,未发表的研究。

7 a h roberts, rokeach, k cditrick anoie, authoritarianis and prejudice: a replication of srole’s study aist , 1952, 7, 311-312

8 g urphy, lois b y new york: harper, 1937

9 h a grace and j o neuha ration and cial distance as predictors of hostility toward nations journal of abnory , 1952, 47, supplent, 540-545

10 r willias, jr op cit, 57 ff

11 d factors uth carola politics (unpublished), cae: harvard univ, cial retions library

12 a richond enoic security and stereotypes as factors lor prejudice ciological review (british), 1950, 42, 147-170

13 h on dynaest , 1951, 9, 3-9

14 r c weaver hog a deocracy the annals of the arican acadey of political and cial science , 1946, 244, 95-105

15 t parns racial and religio differences as factor group tensions l bryn, l fkelste and r aciver (eds) approaches to national unity new york: harper, 1945, 182-199

16 o lls ethnic behavior dtry: sponrship and rejection a new engnd factory ay , 1946

17 例如p bnshard, arican freedo and catholic power , boston: bean press, 1949; and j o’neill, catholicis and arican freedo , new york: harper, 1952

18 c e boston: little, brown, 1948

19 关于对这些因素的进一步研究,见j dolrd, caste and css a uthern town new haven: yale univ press, 1937

20 cf a forster, a asure of freedouteran, prophets of deceit , new york: harper, 1949

21 t parns certa priression the cial structure of the western world psychiatry , 1947, 10, 167-181

22 c e: peabody y, 22, no 2, 1944

23 lord chesterfield letters to his n february 7, 1749

24 deutsch the directions of behavior a field-theoretical approach to the understandg of nsistencies journal of cial issues , 1949, 5, 45

25 a hts to arican culture and pernality journal of cial issues , 1951, 7, 7-14

书页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