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典文学 > 偏见的本质 > 第25章 偏见人格

第25章 偏见人格(1/2)

目录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偏见可能成为一个人生活组织的一部分,它会蔓延至人格的方方面面,成为生活秩序中至关重要的部分。但是偏见并不总是通过这种方式发挥作用,一些偏见仅仅只是顺应性质的、温和的民族中心主义,与整体人格并无本质关系(第17章)。但另一些偏见通常是有机的,与生命过程密不可分。我们现在将对这种情况做更仔细的研究。

研究方法

有两种方法在研究受性格影响的偏见中卓有成效,即纵向研究(longtitudal)与横向研究(cross-sectional)。

在纵向研究取向中,研究人员试图追溯到可能对目前偏见模式的特定生活史产生影响的因素。在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阿克曼(ackerh)、哈里斯(harris)和马丁(art)在比较目前的儿童偏见水平与目前养育观念的关系中,也使用了巧妙的手段,从而揭示了当前偏见中可能起到作用的情境因素。所有这些研究,我们都在第18章描述过了。

横向研究方法试图找出当代偏见的模式,特别是它试图探讨种族态度如何与其他社会态度和一个人的总体人生观相关联。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关系。例如,福伦科尔-布伦斯威克(frenkel-brunswik)报告说,持有高度种族偏见的儿童倾向于赞同以下信念(其中没有任何一项直接涉及种族问题):1

做任何事情都只有一个正确方法。

对他人稍少防范,就会遭到欺骗。

教师越严格越好。

只有和我相似的人才有权利享乐。

女孩只需学习怎么更好地做家务。

战争总会发生;它是人类本性的一部分。

你出生时星宿的位置能够揭示你的个性与人格。

当同样的方法应用于成人时,也会得到类似的结果。相较于持宽容态度的人而言,某些特定主张更受到持有高度偏见者的推崇。2

世界上充满危险,人们都是邪恶的。

美国人的生活方式缺乏足够的纪律性。

总体而言,我更怕遇到骗子,而不那么怕被帮派抢劫。

粗略看来,这些主张似乎与偏见无关。然而,结果证明这些主张中都含有偏见。这一发现仅仅意味着偏见常与人的生活方式合而为一。

功能性偏见

在所有严重的性格所导致偏见的案例中都有一个普遍因素,纽科姆(newb)将其称为“威胁导向”(threat orientation)。3 某种不安全感似乎深植于人格的根源。个体无法无畏地、坦率地面对世界。他似乎对自己、自己的本能、自己的意识、周遭的变化和所处的社会环境都感到恐惧。他无法与他人和睦生活,也无法与自身和平共处,他被迫将自己的生活方式,包括他的社会态度,重新按照自己的人格缺陷重组。畸形的并不是他具体的社会态度,而是他的自我。

他需要的“拐杖”必须具备几种功能。它必须为过去的失败提供慰藉,为现在的行为提供安全的指导,并确保面对未来的信心。尽管偏见本身并不能解决所有这些问题,但它会在全面保护性调整中起到重要作用。可以肯定的是,并非所有受性格制约的偏见在每一个持有偏见的个体人格中都具有相同的目的。因为“威胁导向”在本质上因人而异。例如,这可能和与父母或兄弟姐妹的未解决的婴儿期冲突有关,也可能和年长后的连续受挫有关。但是,无论如何,我们从中都很可能发现自我异化,渴望确定性、安全感和权威的迹象。无论出于任何原因,感到受威胁的个体都很可能求助于相同的总体适应模式。

这种模式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压抑 (repression)。由于个体无法在有意识的生活中直面并驾驭自身的冲突,于是他对其进行了全部或部分的压抑。这些冲突成了一些碎片化的、被遗忘的、不被面对的念头。自我根本无法整合人格中产生的无数冲动与外在的无数环境压力。挫折导致了不安全感,这些感受反过来又造成了压抑。

因此,偏执人格研究的一个突出成果似乎是发现了意识层和无意识层之间的明显分裂。在对反犹太主义大学女生的研究中,人们发现她们表面上是迷人的、愉快的、情绪稳定的、完全正常的女孩。她们彬彬有礼、品格端正、对父母与朋友全心全意。这些特质都是普通人能够观察到的。然而,当我们深入挖掘她们的内心时(通过投射实验、访谈、案例),我们发现了这些女孩截然不同的另一面。在传统的外表之下,她们的潜意识处于激烈的斗争状态,她们对父母怨气冲天,具有很强的破坏性和残酷的冲动。然而,对于持有宽容态度的大学生而言,是不存在这样的分裂的。他们的生活是整体的。他们的压抑更少也更温和。他们呈现给世界的人格面 (perna)不只是个面具,也是他们真实的人格。4 他们几乎没有压抑自我,也没有出现自我异化,他们坦率地面对自己的失败,不需要“投射屏幕”。

这些研究揭示出压抑会造成下列后果:

对待父母的矛盾心理

道德主义

非黑即白的心理二分法

对确定性的需求

对冲突的外部化

制度主义

威权主义

所有这些特征都可以被认为是用来加强一个羸弱自我的手段,这些个体无法直面自我,勇敢面对冲突。它们都指向一个偏见对其极为重要的人格特性。

对待父母的矛盾心理

上文所引用的对反犹太主义女大学生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女孩都无一例外地宣称自己喜欢自己的父母”,但是她们对图片的阐释(即主题统觉测验,theatic apperception test)反映出她们对父母的形象有着强烈的不满,认为他们刻薄、残忍、嫉妒、多疑,这反映出女儿们对父母怀有的敌意。相比之下,没有偏见的受访者在同样的测试中对父母表现出了更多的批判态度,他们能够就此话题开诚布公地与调查人员交流,但是他们在投射测试中流露出更少的仇恨。5 后者对他们父母的看法更为差异化 。也就是说,他们看到父母的错误,并能够公开批评它们,与此同时,他们也能够看到父母的美德。总体而言,后者与父母在一起是愉快的。而持有偏见的女孩们则处于撕裂的状态:表面上,在公众的眼里,她们都是甜美和阳光的;但是,在她们的内心深处充斥着激烈的反叛。她们的情绪被割裂了。反犹太主义女孩有着更多关于其父母死亡的幻想。

尽管存在这种隐藏的敌意,持有偏见的青年与其父母之间似乎更少有意识形态上的摩擦。他们从小就继承了父母的观点,特别是种族态度。他们这样做是因为意识形态模仿是被要求和奖励的。在第18章中,我们研究了偏见主导的家庭中儿童的养育方式。在这样的家庭中,我们看到了服从、惩罚、实际的和被威胁的排斥。在家庭中占主导地位的不是爱,而是权力。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往往难以充分认同自己的父母,因为他对爱意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他通过模仿学习,受到奖励、惩罚和责备的胁迫。他不能完全接受自己和自己的失败,但必须时刻警惕失宠。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一个孩子永远不知道自己的处境如何。威胁笼罩着他的每一步。

道德主义

这种焦虑反映在大多数偏见人格所采取的严苛道德观念之中。相较于态度宽容的人群,他们更多地严格坚持保持清洁、良好的礼仪和社会习俗。当被问及,“最让你感到尴尬的经历是什么?”反犹太主义女孩给出的答案往往是在公开场合违反习俗的经历。而不大有偏见的女孩们则更常谈到个人关系中的困窘和遗憾,例如让朋友失望。此外,反犹太主义女孩在对他人的道德判断中更为苛刻。她们会说:“我会判处所有违法者50年有期徒刑。”而持有宽容态度的被试则会显示出对越界者更多的宽恕。他们不会对犯下轻微罪行(包括在性方面越界)的人恶言恶语。他们能够宽容人类的弱点,就像他们宽容少数群体一样。

针对孩子的研究也表现出相同的趋势。当被问及一个完美的男孩或女孩的标准时,持有偏见的孩子通常会提到纯洁、干净、举止有礼懂规矩,而更为宽容的孩子往往只提到陪伴和一起度过的愉悦时光。6

纳粹以其对传统美德的强调而闻名。希特勒宣扬全方位的禁欲主义。公开的性变态行为会受到强烈谴责,有时甚至会判处死刑。纳粹不断指责犹太人违反社会守则——肮脏、吝啬、不诚实、不道德。但是在道德主义高涨的同时,纳粹党成员的个人行为似乎并不符合这种道德。这是一种虚伪的约束,以使对犹太人的剥削和折磨成为“合法的”。

这种道德苛求背后的遗传理论与孩子早期的生理冲动受到的挫折有关。假设他每次把自己弄脏、玩弄自己的生殖器(我们记得持有偏见的孩子们的母亲更可能因为这样的行为而惩罚孩子)、发脾气、打父母而遭到惩罚,感到内疚,那这个孩子就会认为自己的所有冲动都是邪恶的——并感到自己一旦屈服于冲动就会不再被爱——他很可能变成因自己犯下的过失而仇恨自己的人。他背负着沉重的婴儿期的内疚。因此,当他看到他人违背了习惯守则时,他就会变得怒不可遏。他想要惩罚越界者,就如同自己之前被惩罚那样。他对困扰他自己的冲动产生了恐惧。当一个人变得过于关心别人的罪错时,这种倾向可以被视作“反应形成”。这样的个体不得不与自身的不洁冲动斗争,因此他无法对他人抱持宽容的态度。

相比之下,宽容的个体似乎在早年就学会了如何接受被社会不容的冲动。他不惧怕自身的本能,他不是一个过分拘谨的人,他以很自然的态度看待身体功能。他知道任何人都有可能犯错。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有技巧地向他指出社会守则的红线,而且即使他犯错,也不会收回对他的爱。持有宽容态度的人学会了接纳自身本性中的邪恶一面,而不会在见到(或想象)他人相似的罪恶时感到恐惧与焦虑。他的观点是基于人性、同情和理解的。

道德主义只是形式上的循规蹈矩;而无法改善内在冲突。道德主义生活中充斥着紧张、强迫性和投射。真正的道德是更为轻松、更为整合、更内在于生活方式本身之中的。

二分法

研究证实,相较于没有偏见的儿童,持有偏见的儿童更倾向于认为“世界上只有两种人:弱者和强者”和“任何事情都只有一种正确的解决方式”。持有偏见的成年人也显示出相似的二分倾向。具有种族偏见的男性也更为赞同这一主张, “世界上只有两种女人,纯洁的和堕落的”。

那些认知运作倾向于两极化的人(第10章)看重内群体与外群体的差别。他们不会 赞同下面这句打油诗表达的观点:

从我们的缺点中也能发现不少优点。

而我们的优点中也存在不少缺点。

我们中很少有人有权利,

肆无忌惮地谈论他人。

这种“两极化逻辑”对于持有偏见的人而言,具有十分显著的功能意义。他们的挫折源于无法接纳自己身上善恶交杂的本性。因此,他长期对是非判断敏感。这种内部分歧会投射到外部世界。他对外部世界给出明确的赞同与否定。

对确定性的需求

在第10章中,我们提到,近年来最重要的心理学发现之一,就是偏见的动力学与认知的动力学是相似的。也就是说,偏见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大体上反映了偏见者对一切事情的思维方式。我们已经在关于二分法的案例中证明了这一点。现在,我们需要着重引入一系列有关“模糊容忍度”的实验。

实验人员安排被试处于黑暗的空间中。在这个空间中只有一个点光源,没有任何视觉锚定或习惯来引导他们。在这种情况下,所有被试看到的光都是四处摇摆的。(这可能是视网膜结构或大脑的内部状况导致的。)然而,实验人员发现,持有偏见的人很快就会为自己制造一套规则。他们报告称自己看到光束一次次朝着恒定的方向摇摆。他们需要稳定感,并在客观上不存在这种稳定感时为自己创造它。然而,宽容态度的人倾向于用更长时间来建立规则。也就是说,他们能够在更长一段时间里容忍模糊性。7

另一位实验者就高度偏见和低偏见的群体进行了记忆痕迹的研究。他使用了一幅金字塔截面的图画作为实验材料,如图13所示。8

图13 记忆痕迹研究中使用的图像

在简短观看过实验材料之后,被试们需要根据记忆画出这个图案。

两组中都有40的人倾向于绘制一个对称的图案。这种对称化的倾向是很正常的,因为我们的回忆倾向于简化以达到“更好的秩序/格式塔”(better stalt)。有趣的是,在四周后的另一次实验中,更多持有高度偏见的人会将图案对称化。这次有62的高度偏见群体与34的低偏见群体这样做了。

我们可以看到,持有高度偏见的人似乎无法忍受图案中的模糊性;他们需要一个坚定、简单、绝对的记忆。另一方面,偏见水平较低群体的感受似乎是:“我知道这是一个金字塔的截面,但我也知道它没有那么简单,有着一些独特和不寻常的地方。”简而言之,虽然偏见水平较低的人也倾向于形成简化过的记忆痕迹,但是,相对而言,他们的头脑中有更多的威廉·詹姆斯称之为“似乎……,但是……”感的东西。

持有偏见的人对之前的解决方式更为坚持,这是他们的确定性需求的另一种表现。如果他们见到了一幅猫的线描画,并且在随后的一系列短暂显现中,这幅画逐渐发生变化,直到一幅狗的线描画浮现出来,持有偏见的被试会在更长的时间内执着于(clg to)猫的形象。他们不会那么快意识到变化,也不会报告说“我不知道这是什么”。9

从这个实验中,我们看到,持有偏见的群体是更为“坚持不懈的”(perseveration),这意味着他们认为陈旧的、经过了考验的解决方案是安全的方式。这个实验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相关现象。持有偏见的人似乎对说“我不知道”有某种恐惧。这样做会使他们失去认知上的锚定。范围很广的不同调查都验证了这一发现。在一项实验中,罗克奇(rokeach)要求被试将姓名与面孔进行配对。那些持有高度偏见的人做出了很多错误的猜测,而偏见水平较低的人则更频繁地承认自己不知道,并放弃猜测。10 罗伯(roper)在研究一次民意调查的结果中发现,反犹太主义者更少在被问及对当前事件的看法时回答“我不知道”。11 似乎持有偏见的人能够通过给出“明确答案”而获得更多的安全感。

对确定性的需求可能导致认知过程的受限。个体无法看到问题的所有相关方面。罗克奇将这种解决方式称为“心智狭隘的(narrow-ded)”。下面这个实验能够说明这一过程。

下列十个概念按照首字母序列被呈现给大学新生:佛教(buddhis)、资本主义(capitalis)、天主教(catholicis)、基督教(christianity)、共产主义(unis)、民主(deocracy)、法西斯主义(fascis)、犹太教(judais)、新教(protestantis)、社会主义(cialis)。学生需要指出其中某些或所有概念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联。罗克奇将结果整理如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页 目录
返回顶部